王耀武
食品安全直接關系到人民群眾的身體健康和生命安全,關系到經濟的健康發展和社會的和諧穩定,隨著現代食品生產形勢日新月異的發展變化,食品安全監管工作也出現了許多新情況、新問題。面對新的形勢,新的任務,內蒙古烏拉特前旗質監局在食品安全監管工作中,做了一些有益的嘗試與探索,初步形成在“網格化”監管體制下,以行政執法為手段,以檢驗檢測為技術支撐的食品安全監管新格局,從源頭上提高了監管工作質量,實現了食品安全整體聯動監管。
一、加強領導,建立健全制度體系,落實監管責任
首先落實單位內部產品質量安全監管責任,完善制度,制定了食品安全專項整治工作方案,簽訂安全責任狀,實行目標責任制,將目標分解到人,做到目標明確,各負其責,形成了主要領導負總責,分管領導具體抓,專職人員重落實,層層抓落實的工作機制。
其次繪制了前旗生產企業質量監管鏈條及質量追溯責任追究網絡示意圖和分布圖,實行四定的監管模式,即:定人、定責、定區域、定企業,充分明確監管人員的職責,同時建立了產品購銷臺帳制度以及食品添加物質備案制度,明確了企業為食品安全第一責任人,并與轄區食品生產企業簽訂了《食品質量安全責任狀》,強化食品生產企業原材料進廠,產品出廠和生產全過程監管。
二、明確責任,分工合作,保障監管責任落實到位
食品安全監管工作是一項復雜工程,因此,各個部門和單位既要明確分工,又要注意齊抓共管,形成資源的有效整合。我們的做法是主動爭取當地政府、食安委的重視和支持,積極匯報工作情況,對有可能出現的區域性、行業性食品安全問題的,及時報告當地政府,主動提交工作方案,納入政府工作安排。同時,加強與相關部門的協作配合,多方聯動,形成合力,共同把食品安全工作向縱深方向推進。
三、創新監管方式,建立全方位食品安全監管體系
一是推行食品標識管理,規范小作坊監管。對沒有依法取得《食品生產許可證》的食品生產加工門點及小作坊所加工制作銷售的食品,實行標識管理,統一了食品標識格式,即:面粉制品標識要求為黃色、橢圓;豆制品為綠色、方形;粉條為紅色、菱形,上述三種食品以外的食品種類,原有標識符合上述要求的按原標識執行,不符合上述要求或無標識的,需設定新的食品標識。
二是健全食品安全監督網絡,全面落實網格化管理。按照企業規模、生產狀況、質量衛生監管、證照情況、人員素質、產品流向“六清楚”的工作要求,采取分片包干的辦法,對食品加工小作坊進行了全覆蓋拉網式檢查,全面掌握全旗各類食品加工企業的生產經營情況。截止目前,前旗境內食品生產加工企業有39家,包括生產許可證過期企業12家(其中7家已上報市局對其進行注銷,另5家正在申請換證),停產企業5家,其余22家企業正常生產,食品加工小作坊有99家。根據前旗地域分布特點,對境內所有食品加工企業小作坊進行了網格化管理,將全旗劃分為“四區八格”, 明確職責,責任到人,并制作了食品安全監管責任公示卡138張,懸掛在被監管單位的醒目位置,便于社會監督。
四、加強執法力度,完善監管措施,提升服務企業工作的有效性
在對食品生產領域的監管中,我們始終把綜合服務與行政執法相結合,以企業的需求為出發點,實行統一監管,重點服務。以專項檢查和不定期檢查相結合,對食品生產領域的重點問題、重點區域實施聯動的執法模式,加大違法行變查處力度,形成監管執法合力。在進行監督檢查的同時,就食品企業和小作坊存在的生產、管理、質量問題提出合理化建議,倡導和督促食品加工企業對原材料、產品進行委托檢驗等,引導并幫助合法經營的小作坊逐步做大作強。
五、加強食品安全宣傳教育,建立廣泛的社會監督機制
借助新聞媒介,曝光整改不力的小作坊,增強全社會的安全防范意識,充分發揮新聞督導作用,同時宣傳轄區內企業好的管理經驗和做法,以點帶面讓典型說話。采取定期召開食品安全宣傳教育講座、邀請政府領導和新聞記者全程參與對重點食品企業、小作坊、集貿市的專項檢查等形式,普及食品安全知識,動員全社會關心、關注和參與食品安全監管的積極性,營造人人關心、個個監督、廣泛參與的食品安全氛圍。
六、突出技術機構建設,增強事業發展后勁
為了更好地服務地方經濟發展,為企業搭建檢測服務平臺,今年,前旗質監局黨組在反復考察和論證的基礎上,克服經費緊缺的困難,投資180萬元,籌建綜合檢驗檢測服務樓,目前該項目正在建設中。建成后的檢驗檢測樓占地面積達到1000平米,擁有合理化布局的食品檢驗室、天平室、壓力表檢定室,定量包裝室一應俱全,同時配備先進的檢驗檢測儀器,確保檢驗能力能夠滿足經濟發展的需要。目前,前旗質監局只具備對豆制品、調味品,淀粉制品等8類食品產品和28個參數的檢驗能力,僅能滿足本地食品產品質量常規檢驗的需要,建成后的檢測中心,將為今后質監事業的有力發展提供更加堅強的技術支撐。
(作者為內蒙古烏拉特前旗質監局黨組書記、局長)
王耀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