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上風來滿眼春
——上海檢驗檢疫局信息化工作巡禮
國家信息化發展戰略明確指出,要把信息化作為覆蓋現代化建設全局的戰略舉措,作為解決現實緊迫問題和發展難題的重要手段。近年來的信息化發展實踐充分證明,信息技術是經濟增長的“倍增器”、發展方式的“轉換器”和產業升級的“助推器”,當前蓬勃發展的信息技術給信息化的創新應用帶來新的巨大前景。質檢信息化的發展也是順應這樣一種時代的要求,在不斷的革新演進中逐步發展成熟,在促進監管能力和工作效率提高的同時,更深地融入到了業務、管理工作的各個領域,成為了推動質檢事業發展不可或缺的重要支撐和保障。
多年來,上海檢驗檢疫局在國家質檢總局的關心和支持下,在信息化建設中深入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緊緊圍繞“抓質量、保安全、促發展、強質檢”這條主線,始終堅持“四個統一”的工作理念,即統一規劃、統一規范、統一建設和統一管理,大力促進信息化與質檢業務的深度融合,有力推動信息技術在質檢事業各領域的深化應用,不斷提高信息化對質檢事業發展的貢獻率。上海檢驗檢疫局黨組對信息化工作非常重視,徐金記局長在多種場合提出“要提升信息化對業務工作的貢獻率、支持率,支持地方經濟、外貿、口岸建設”,并指示信息中心要努力做到“三個強化”,即強化服務管理、強化技術體系建設、強化中心內部管理”。信息中心根據局領導的指示精神,鼓足干勁,積極進取,不斷創新,充分利用信息技術手段,不斷提升信息化管理水平,讓信息技術在上海檢驗檢疫局工作中發揮更為積極的作用。
2010年10月31日,國家質檢總局局長支樹平(前左)考察上海檢驗檢疫局世博園區視頻監控中心。
以信息化為保障 推動上海世博會檢驗檢疫工作順利開展
完備的網絡系統建設為世博檢驗檢疫工作開展打下堅實基礎。當上海世博會進入倒計時階段,為使上海檢驗檢疫局世博辦事處更好更快地進駐園區并開展工作,上海檢驗檢疫局多次組織技術人員赴實地勘查,確定網絡架構以及設備選型和數量,在時間緊、任務重的情況下,以最快速度完成了辦事處內部的信息網絡系統建設。由于當時世博園區尚未完全竣工,線路運營商的資源未到位,與上海檢驗檢疫局本部相連的網絡專線線路的申請面臨著諸多困難,為此,上海檢驗檢疫局積極與上海電信溝通協調,克服重重困難,最終上海電信優先提供了專線線路資源。在世博開幕前,順利實現世博辦與上海檢驗檢疫局的網絡互聯,同時完成CIQ2000、辦公自動化等系統的測試運行,成為世博園區入駐單位第一家實現正常運作的政府部門,為上海檢驗檢疫局全面開展世博物資檢驗檢疫監管工作提供了有力的技術保障。上海檢驗檢疫局在2009年世博會倒計時一周年之際,開設了“上海檢驗檢疫世博保障”專題網站,在發布最新世博檢驗檢疫信息的同時,為相關單位提供世博專用入境動植物產品審批綠色通道,為廣大參展者提供檢驗檢疫咨詢與服務,全面提升了上海檢驗檢疫局服務世博、保障世博的能級和水平。
全方位監管體系為世博進境物資檢驗檢疫監管提供有力支持。為能實現實時監控世博會送檢樣品的傳遞及檢測情況,上海檢驗檢疫局通過技術攻關與多方協調,利用遠程綜合業務辦公系統為LRP2000實驗室資源管理系統開通了遠程辦公功能。該功能的開通實現了檢驗檢疫工作人員在互聯網覆蓋的任何區域、任意時間均可對LRP2000系統進行操作,錄入世博食品檢測信息,大大提高了世博期間進口食品檢測工作的效率。同時,為實現對世博園包括倉庫入貨口、各查驗通道、整箱暫扣區、人員通道等的情況進行有效監控,上海檢驗檢疫局通過將世博園區物流倉庫的視頻監控設備與“全球眼”平臺系統完成對接,從而使從報檢到世博物資進入園區查驗平臺的全過程都在監控之中,大大加強了上海檢驗檢疫局對世博物資的查驗能級和水平。上海檢驗檢疫局還為世博檢驗檢疫工作專門開發了“上海世博會進境物資檢驗檢疫監管系統”和“上海口岸涉世博進口食品銷售記錄申報核查系統”,系統的投入運行有力提高了世博進境物資檢驗檢疫的工作效率和質量,保障了世博期間進口食品的安全。
安全防范體系為世博信息安全提供堅實保障。為扎實做好世博檢驗檢疫的信息安全保障工作,上海檢驗檢疫局制定了嚴密的世博信息化安全保障機制和應急預案。采用了核心網絡鏈接DDN與VPN雙線路保障,對網絡狀況進行實時監控,一旦發生問題馬上組織力量進行排查、搶修,確保網絡硬件故障發生時有充足的準備。在世博辦局域網內增設網絡威脅發現設備,應對潛在的病毒風險,在世博辦局域網部署IPS入侵防御設備,針對蠕蟲、病毒、木馬、DDoS攻擊、內部攻擊未授權訪問和間諜軟件等進行有效防御。通過安全防范體系的建設,有力地降低了系統風險的產生,使得整個世博會召開期間,上海檢驗檢疫局的信息系統始終處于一個穩定、可靠的狀態中,未發生一起安全事故。
2011年8月17日,國家質檢總局副局長魏傳忠(左二)開通上海質檢12365熱線。
以信息化為重點 大力推進總局信息化項目的實施應用
“金質工程”試點成功有力助推“提速、減負、增效、嚴密監管”目標的實現。“金質工程”作為國家質檢總局在全系統推廣的一項重要系統工程,它涵蓋了質檢業務的各項重要工作內容,它的全面部署應用,對提升質檢工作的業務管理水平、公共服務能力和監管效能有著重要的促進作用。上海檢驗檢疫局作為質檢系統第二批“金質工程”試點單位,為積極做好試點工作,上海檢驗檢疫局黨組高度重視,組成專業技術隊伍負責系統安裝、數據準備、系統測試、問題分析、糾偏改進等。為確保系統平穩上線,上海檢驗檢疫局搭建了“金質工程”系統模擬運行環境,進行了3個月的模擬測試和試用,解決了平臺配置、企業注冊、數據發送接收等一系列問題,并及時將程序和環境上存在的問題反饋開發商進行解決。經過前期的充分準備和模擬試用,上海檢驗檢疫局于2010年6月7日正式開始“金質工程”(一期)“進境貨物(水果/凍肉/舊機電)檢驗檢疫監管系統”的上線運行工作。在運行期間,上海檢驗檢疫局收集、匯總了試點單位反饋的50多條問題意見,上報總局和“金質工程”項目組,并在2011年3月“金質工程”系統完成修改升級后,對修改問題進行逐項功能驗證,確保問題得到解決。隨著試點工作不斷深入,上海檢驗檢疫局與“金質工程”項目組不斷進行溝通和問題反饋,使系統逐步得到改進和完善,系統運行狀況趨于穩定。“金質工程”系統的應用提高了檢驗檢疫工作效率,對實現“提速、減負、增效、嚴密監管”的目標起到了推動作用,有效地減輕了工作人員的工作負荷,提高了業務準確率和辦事效率。
依托“12365舉報處置指揮系統”實現質檢業務信息數字化。根據質檢總局《關于組織開展12365系統聯合應用試點工作的通知》的要求,為進一步貫徹落實大質量工作機制建設,加大上海地區質檢聯合執法力度,上海檢驗檢疫局與上海市質量技術監督局之間不斷加強溝通、交流、協作,著力推進上海質檢兩局資源的融合、整合、聯合,使12365系統成為兩局“資源整合、工作聯合”的橋梁和紐帶。“上海12365系統”采用“一線一網、集中受理、分工處理、反饋封閉”的運行模式,以現代化網絡技術為支撐、以稽查隊伍為依托,集公共服務、信息搜集、風險分析、指揮處置、決策支持于一體。通過充分應用現代化信息技術手段,將電話、網絡受理的問題,根據業務分工分發到相關的機構、單位和部門,在規定的時限處理完成后,將處理結果反饋到“上海12365系統”,形成業務流程的閉環。在全面構建12365系統信息高速公路的基礎上,上海檢驗檢疫局將實現全部質檢業務信息數字化,不斷提升辦公效率,進一步增強市場監管能力和公共服務能力。
2011年1月13日,上海市委常委、市政府常務副市長楊雄(左三)出席上海口岸報檢報關“一單兩報”試點啟動儀式。
以信息化為依托 積極服務上海地方經濟發展
“一單兩報”為企業搭建高效便捷的信息橋梁。為支持上海地方經濟和上海口岸建設,促進地方經濟發展,在總局領導的關心下,上海檢驗檢疫局積極與上海市政府、上海地方電子口岸等單位密切配合,多方調研,并于今年正式啟動上海口岸報檢報關一單兩報試點工作。此舉標志著上海口岸探索企業報檢報關“一單兩報”工作取得實質性突破,實現企業對進口貨物的報檢和報關信息通過一個窗口一次錄入分別報送檢驗檢疫與海關兩個部門,有效減少企業申報信息重復錄入,降低誤差率,提高工作效率,對推動上海國際航運中心建設、發展現代航運服務體系、推進貿易便利化意義深遠。
“集中審單”管理系統為提高工作實效構筑平臺。作為取代CIQ2000綜合業務管理系統報檢子系統的檢務審單工作的主干系統,在上線初期,上海檢驗檢疫局秉承著高度負責的使命感和責任感,成立技術專家、業務骨干等40多人組成的一線骨干隊伍。在保證大量業務正常開展的前提下,深入研究、部署、測試、論證,較好地完成了系統的本地化改造,為系統上線做好了充分的技術準備。目前,集中審單業務日均處理單量達12000批左右,居全國之首。上海檢驗檢疫局集中審單管理模式正在以審單規則為抓手,逐步構建起一套權責分明、監管及時、高效便捷的全方位電子審單體系。
“入境物流監控”系統為有效監管提供切實保障。為進一步加強對入境貨物的監管,有效杜絕逃漏檢現象的發生,上海檢驗檢疫局在總局“海港版”系統的基礎上,經過修改、優化,并利用上海電子口岸的“大通關”平臺,建設了“檢驗檢疫入境物流監控系統(海港版)、(空港版)”。有效實現了對入境貨物的電子申報、電子審核、電子放行,對相關口岸部門信息進行整合應用,提供了檢企互動功能,在檢驗檢疫、貨代企業、收發貨人之間形成有機的服務系統集合。“入境物流監控”系統的應用加快了通關速度,強化了檢驗檢疫監管體系,為建設本地區入境貨物檢驗檢疫物流監控體系以及“無紙化”放行工作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以信息化為抓手
不斷提升信息技術的應用管理水平
“集中資源管理系統”打造上海檢驗檢疫局信息化門戶。該系統是將上海檢驗檢疫局信息化業務、管理工作進行全面整合的一項系統工程,其最終目標,是將涉及信息化相關的業務和管理工作都在一個統一的平臺下實現,這是信息化管理工作的重要革新。在這個系統平臺上不僅能對各項工作進行流程設定、權限分配、監督審核、統計分析,同時還能滿足協同工作、記錄跟蹤、事后溯源等管理需要,使得管理工作更為規范、高效、便捷。該項目從2009年開始進行可行性研究,2010年正式啟動實施,截至目前,該平臺已整合了24個主要業務系統,開發了7個新的管理系統。現已開發使用的有“信息化設備招投標管理系統”,實現了上海檢驗檢疫局信息化設備政府采購從合格供應商準入、預算調用、采購申請、逐層審批、領導決策、合同擬定到后期數據統計全過程的無紙化、動態數據、實時查看,在確保采購全過程的獨立性、遵循并且進一步落實政府采購工作的公開、公平、公正的原則的同時,為領導決策提供真實、有效、便捷的數據支撐。“短信綜合應用平臺”,不僅能讓用戶自主定制、發送、接收、查詢手機短信,同時提供短信指令互動功能,可即時獲取、重置自己的賬號密碼以及查詢上海檢驗檢疫局任意用戶的基本辦公信息等,在與各個應用系統進行整合后,還可實現各關鍵業務流程節點待辦事項的短信告知、提醒,并能對業務流程進行干預。
“信息化設備實名制及端點準入”夯實網絡安全基礎。為不斷提升上海檢驗檢疫局網絡信息安全的保障水平,抵御推陳出新的網絡安全攻擊,切實提高網絡系統的安全防護能力,全力推動信息化基礎工作逐步邁上新臺階,針對普遍存在的網絡威脅和信息安全隱患,上海檢驗檢疫局在全局范圍內開展信息化設備實名制登記工作。實名注冊實現用戶以真實身份登記上網,并簽署《上海出入境檢驗檢疫局用戶入網安全責任書》,再在全局統一部署終端設備準入控制系統,實現對接入內部網絡終端的合法性、安全性、訪問權限等進行全面控制管理,建設上海檢驗檢疫局內網安全接入管理平臺,實現了計算機設備接入上海檢驗檢疫局內網前的身份認證,并對計算機進行防病毒軟件、操作系統補丁等的安全性檢查,將上網計算機的IP地址與MAC進行捆綁,防止IP地址被他人盜用,同時禁止計算機私設IE代理功能等。該系統的實施部署進一步提升上海檢驗檢疫局網絡安全建設的水平,全面保障上海檢驗檢疫局業務平穩、有效地開展。
“集中監控及事故應急處置平臺”強化信息化安全保障。隨著對信息化設備、網絡、應用系統的可靠性、安全性、穩定性要求的不斷提高,為及早發現網絡和系統運行中的潛在問題,防患于未然,上海檢驗檢疫局對機房環境、網絡、服務器、應用系統等建立了一整套日常監控和安全防護制度,引進先進的監控技術和預警機制,部署了機房環境監控系統、網絡監控系統、安全監控系統和應用監控系統,實現了多層次、多方位的監控,有效保障了信息系統的正常運轉。在此基礎上,為進一步加大安全監控的管理力度,增加監控和安全管理手段,通過整合各個監控系統,積極打造集中監控平臺。成立集中監控和統一維護管理的部門,配備監控人員,探索形成集具備風險分析、監測監控、預測預警、信息報告、數據查詢、輔助決策、應急指揮和總結評估等功能于一體的突發事故應急處置技術平臺,全面提升信息化保障能力。
辦公自動化升級提高行政管理效率。2008年上海檢驗檢疫局通過技術革新,實現了辦公自動化系統全覆蓋。在此基礎上,2009年,依托上海檢驗檢疫局“遠程綜合業務服務平臺”,為處以上領導干部和重要崗位開通了遠程辦公系統,使用戶能在辦公場所之外,通過互聯網鏈接使用辦公系統,極大地擴展了網上辦公的時間和空間。辦公自動化系統的成功實施與應用,改變了傳統的辦公方式與工作流程,實現了計算機無紙化辦公,對上海檢驗檢疫局全面開展電子政務建設、提高工作效率、降低行政成本、提升工作質量發揮了重要作用。
2011年,支樹平局長在全國質檢工作會議上提出了“抓質量、保安全、促發展、強質檢,全面建設法治質檢、科技質檢、和諧質檢”的總體目標,同時強調要“充分發揮質檢科技在推動國家科技進步、服務經濟發展方式轉變、建設公共服務平臺、提升質檢工作效能中的作用”,上海檢驗檢疫局將有力貫徹質檢總局的指示精神和工作要求,同時,積極爭取地方政府的大力支持,積極加強與各兄弟局的合作和交流,積極與上海口岸及相關單位密切配合,以勇立潮頭、敢為人先的勇氣,以海納百川、兼容并蓄的胸襟,以開拓務實求新,銳意進取的精神,努力做好“十二五”期間上海檢驗檢疫的信息化工作,為更好地服務區域和地方經濟發展,為進一步推動質檢事業邁上新臺階、實現新跨越,作出新的、更大的貢獻。《中國國門時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