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業“瘦”了卻“肥”了經濟
——福建閩清縣實施“瘦身強體”戰略助推陶瓷產業升級
中國質量新聞網福建頻道訊(江 岱 李長庚 中國質量報記者江 東)"自我縣對陶瓷產業實施'瘦身強體'戰略以來,山變綠了,水也變清了,工業總產值屢創新高。今年1-8月份,我縣陶瓷行業累計完成工業產值41.3億元,占規模以上工業總產值的51.3%,比增35.1%;其中建陶工業完成產值30.2億元,占規模以上工業總產值的37.5%,比增37.4%;電瓷企業完成工業產值11.1億元,占規模以上工業總產值的13.9%,比增29.3%。我們不但要抓經濟發展不手軟,更要青山綠水美化家園,而這一切都得益于'瘦身強體'戰略的有效實施。"福建閩清縣質監局林向暉興高采烈的告訴記者。
圖為閩清縣質監局深入瓷磚企業調研
據介紹,所謂"瘦身強體"戰略,就是要控制陶瓷產業總量,禁止低水平、低檔次的企業重復建設。為推動福建閩清縣陶瓷產業的轉型,該縣政府重點實施"瘦身強體"戰略,鼓勵陶瓷企業實施兼并重組、調整企業結構,同時通過技術改造增加企業產值、提高綜合競爭能力。改變閩清陶瓷企業傳統的單一的工廠生產模式,向外向型創新型模式發展。
據了解,福建閩清縣已有一千多年的陶瓷制造歷史,早在南宋時期,閩清縣就是福建省燒制青白瓷規模最大的產地。封閉的地理條件和豐富的瓷土資源,使當地的制瓷傳統得以淵源不斷的延續,特別是上世紀末建筑陶瓷和高壓電瓷產業的興起,閩清縣陶瓷產業得以迅猛發展,使閩清縣被譽為名副其實的"陶瓷之都"。
然而,這些年閩清陶瓷發展速度較快,也面臨諸多考驗。閩清縣陶瓷產業存在"小而散"的組織結構和"小而低"的產業結構,企業技術裝備水平和管理水平落后,品牌理念淡薄,環境污染嚴重,國內外市場不穩定,資金短缺等種種弊端開始浮出水面。
"因為閩清縣的陶瓷企業規模不大,產值主要集中在幾千萬到兩億元左右。再一個,能源以煤炭為主,造成企業生產成本過高,而利潤低的局面。企業規模小而散,能源等問題都成為閩清縣陶瓷產業發展的幾大瓶頸。"福建閩清縣陶瓷研究所龔世代如是說。
福建閩清縣質監局林向暉表示,目前閩清縣在建白金工業園區,將努力建設為產業集聚發展的生態園區,將實現工業產值超百億元。該局還始終堅持"淘汰劣質、限制一般、鼓勵優質、權力扶持名優品牌"的方針,鼓勵企業參與名牌爭創工作,壯大企業實力,提高產品檔次和企業品牌效益,做大做強陶瓷品牌。同時,該局還購置新的陶瓷磚檢驗檢測設備,提高陶瓷磚檢驗檢測的準確度和精確度,迎合陶瓷產品高強度、高韌性發展的要求;幫助企業培養計量管理人才,要求企業嚴格計量器具配備和計量管理體系建設,實現能源數據集中采集和聯網,降低能源消耗。并且積極籌建省級陶瓷檢測中心,構建技術服務平臺,為福建閩清縣陶瓷產業發展提供強大的科技支撐。
此外,福建閩清縣陶瓷產業使用燃料的突破,為陶瓷產業的發展注入了新的活力。閩清豪業瓷業相關負責人興奮的告訴記者,不同于傳統的陶瓷產業,現在所用的能源全部是天然氣。用天然氣代替煤炭作燃料,雖然生產成本會增加20%左右,但燒出的瓷磚質量更好,企業的效益也是節節攀升,對環境的污染大為降低。與此同時,企業還投入數百萬元建成了廢水回收循環利用系統,所有的廢水將全部回收利用,實現零排放。
這些只是閩清縣陶瓷產業在變革中發展的一個縮影。過去,提起閩清縣陶瓷產業,大家腦海中首先浮現的就是塵土飛揚、工藝落后、廢水亂排的景象。而近年來,福建閩清縣狠抓陶瓷產業轉型升級,大力實施陶瓷產業的"瘦身強體"戰略,推進陶瓷產業由分散生產向集約生產、由拼價格向拼品牌、由拼資源向保環境轉變,實現了福建閩清縣陶瓷產業質的飛躍。
據統計,福建閩清縣陶瓷企業由原來的500多家重組成現在的200多家,"瘦身強體"戰略的效果初顯成效。只有加快整合提升、壯大企業實力、提升產品檔次、降低能源消耗……通過推進產業的"瘦身強體",不斷促產業轉型升級,福建閩清縣陶瓷產業正煥發出新的生機與活力。
江岱 李長庚 中國質量報 記者 江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