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世紀九十年代,“張家港精神”名揚全國,迄今仍是推動蘇州經濟社會持續快速發展的三大法寶之一。20多年來,張家港人憑著“團結拼搏、負重奮進、自加壓力、敢于爭先”的張家港精神,在張家港這片熱土上,取得了一個又一個成功,創造了一個又一個傳奇。
作為涉外經濟監管執法部門,把關是一個重要職責,服務更是一個重要職能。對此,2010年底,張家港出入境檢驗檢疫局在廣泛、深入調研的基礎上,創造性提出了用張家港精神打造“檢港同行”服務品牌的實踐要求。同時編輯“檢港同行”活動特別刊物《國檢視窗》,免費向政府、企業及服務對象發放。兩年來,該局共檢驗檢疫出入境貨物17萬批,貨值213億美元。2011年10月,來局視察的國家質檢總局局長支樹平、江蘇省副省長張衛國、張家港市委書記徐美健一致認為,“檢港同行”是全市服務品牌建設的一大亮點,起到了很好的引領作用。
1.在促進經濟結構調整上先邁一步。
做大傳統產業。棉花、羊毛、木材等是張家港口岸傳統特色業務。張家港出入境檢驗檢疫局創新舉措,強化監管,促進傳統產業的轉型升級。比如在促進進口棉花貿易上,該局創新衡重方式、創新放行模式、創新整車衡重模式,提高進口棉花重量檢驗結果的準確性和監管的有效性。便利、快捷、準確的“地平式電子衡器+小推車過磅”的進口棉花衡重方式,將原有的衡重效率整整提高了4倍。整車衡重的方式,僅2010年以來就為棉花貿易商縮短檢驗時間3000小時,減少貨物翻堆費100萬元。目前,進口棉花已成為張家港市重要支柱產業之一,年均進口22萬噸,貨值3.5億美元,進口量列江蘇第一、全國第三,形成了獨具特色的產業之一。
做強新興產業。為推動全市光電等新興產業發展,根據市“十二五”規劃,張家港出入境檢驗檢疫局圍繞張家港經濟技術開發區(楊舍鎮)“三四五”戰略和“910”工程,以開展“學趕大楊舍、激發新動力、爭當排頭兵”活動為契機,主動研究和擴大服務發展的切入點和結合點,專門抽調精兵強將組成調研組,先后專程赴廈門、上海、常州等省內外新興產業集聚區內的國家級檢測機構及企業調研,向東南大學、南京郵電大學等院校、科研機構多名業內專家咨詢,并與永能光伏、澳洋順昌等本市企業溝通,了解需求,形成專門的調研報告遞交市政府供決策。
提升物流產業。圍繞張家港保稅區“物流三年行動計劃”,創新監管模式,提高監管實效,對進口消費品、進口紅酒以及糧油交易等市場提前介入,促進現代物流業發展。深入推進出口毛紡產品產業集聚監管示范區建設,與南京金澳檢驗公司建立羊毛檢測平臺,服務全球最大的羊毛生產加工基地建設。目前,張家港羊毛進出口同比分別增長19.6%和44.5%;多次赴省內外調研進口紅酒市場運行模式,在提高通關效率等方面出臺六項配套扶持措施,配合保稅區把進口葡萄酒市場打造成長三角地區具有保稅特色的集散中心之一。提前介入全國首個進口廢汽車壓件拆解園建設,宣傳相關政策法規,深入企業進行技術指導,制定14項檢驗檢疫工作規范,幫助園區通過國家多部委驗收,2011年10月,該園區開通首票業務。
2.在服務好重點企業上先跨一步。
面對沙鋼的跨越式發展,張家港出入境檢驗檢疫局著力抓好出口免驗工作。根據沙鋼連續多年的產品出口狀況,主動幫助企業申請無扭控冷熱軋盤條國家出口免驗資格,并與張家港市政府簽署合作備忘錄共同推進免驗工作。自沙鋼集團2007年成為免驗企業以來,該局共幫助企業成功出口30萬噸、貨值3億美元的免驗產品。2010年年底,該局還幫助沙鋼順利通過盤條出口免驗續延現場審查,提升了出口免驗的品牌效應,使“沙鋼”牌盤條出口量連續多年位居全國同品種出口第一名,沙鋼在世界500強的排名不斷上升。此外,根據沙鋼進口設備情況,主動與江蘇檢驗檢疫局協調,辦理3C免辦手續,縮短檢驗時限,最大限度地給沙鋼提供便捷。2010年以來,該局共幫助企業順利進口1.5億美元設備,滿足了企業發展需求。同時,把“5+2”、“7×24”等工作機制常態化,節省船期,避免礦產品等貨物大規模壓港的現象。
3.在推動“走出去”戰略上先試一步。
2007年,江蘇永鋼集團和江蘇其元集團聯合在國務院主持的商務部第二次境外合作區招標中成功中標埃塞俄比亞“東方工業園”項目。為保證項目的順利推進,張家港出入境檢驗檢疫局先后與企業召開協調會8次,邀請江蘇檢驗檢疫局、國家質檢總局調研6次,形成相關上報材料5份,最終解決了大批設備等物資如何輸往埃塞以及衍生出來的檢驗檢疫難題。對東方工業園項目市場采購物資的檢驗監管進行前伸,要求每批物資在采購前提前向檢驗檢疫部門預申報,確認哪些物資可以在市場采購,哪些必須實行產地檢驗。指導企業規范對采購物資的入庫驗收,清點、檢查各類貨物后核查并復印其檢驗合格證及3C證書。企業采購完成后,檢驗人員第一時間進駐現場檢驗,待出口物資正式報檢后立即裝箱、監裝。2008年以來,該工作流程已確保了70批、800萬美元物資的順利出口,基本為東方工業園解決了燃眉之急。(施向軍)
施向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