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寬 南英
民以食為天,食以安為先。隨著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消費者對食品安全的關注日益加強,生產企業和銷售商如何處理過期食品已被越來越多消費者所關心。近年來,超市銷售過期、變質食品的事件時有發生,嚴重影響了消費者的身體健康。筆者結合實際,談談對過期食品監管的一些淺見。
一、過期食品“不過期”的潛規則
每種食品都有一定的保質期、安全使用期。產品的保質期是指產品在正常條件下的質量保證期限。產品的保質期由生產者提供,標注在限時使用的產品上。在保質期內,產品的生產企業對該產品質量符合有關標準或明示擔保的質量條件負責,銷售者可以放心銷售這些產品,消費者可以安全使用。食品過了保質期就意味著可能已經變質,再食用就會危害人體健康。消費者進超市購買食品時,往往會在乎包裝袋上的保質期。但很少人知道,包括許多名牌食品在內,保質期等信息都能用簡單手段涂改,可以經過特殊處理,使快過期的食品成為永“不過期”食品。目前,常見的一種做法就是,食品生產企業與經銷商聯手,對即將過期的食品或者滯銷食品的生產日期進行篡改,經過特殊處理后的生產日期,甚至連經銷商都無法分辨。國內許多大型超市,只要給足上架費,貨物到期就退貨,修改好日期后又重新上架。對于廠家需要的產品合格證明,生產企業可以對往年的合格報告進行技術偽造。而經銷商一般無法分辨報告的真假,也無法核查產品的質量。
二、國家對過期食品的法律規定
對過期食品的監管,我國暫時還沒有完整、具體的法律法規來規定。去年,國務院出臺了《食品安全法》,食品安全法取代食品衛生法。對過期食品沒有規定怎么銷毀、誰來監督。《食品安全法》的第二十八條、四十條、八十五條都有關于過期食品的法律條文。但是,除了籠統地說禁止經營超過保質期限的食品,并且要即使清理之外,并沒有說明如何進行清理,如何監督。國家質檢總局發出了《關于嚴禁在食品生產加工中使用回收食品作為生產原料等有關問題的通知》,對回收食品的范圍、食品加工企業建立回收食品銷毀制度和相關監督做了規定。誰來銷毀、誰來監管卻沒有說清楚。最重要的是,這個《通知》既不是法律也不是行政法規,只有普遍約束力而無法律效率。國家工商總局也曾發布過《規范食品索證索票制度和進貨臺帳制度的指導意見》,要求對超過保質期或者腐敗、變質、質量不合格等食品,處理情況應如實記錄。
三、過期食品監管的對策分析
1、政府部門要完善食品安全監管法律法規。我國現已頒布的涉及食品監管的法律法規和部門規章數量較多,總體上看,這些法律法規僅對過期食品作了一些原則性規定。隨著經濟社會的發展,不法分子造假售假的手段越來越高明,越來越難以發現,各地應根據實際情況,根據《食品安全法》的規定,就過期食品監管問題制定相應的規定。明確生產者、銷售者、執法監管部門在過期食品管理中的責任,從規章制度層面制約生產者、銷售者的經營行為,從法律法規層面,為執法部門監管提供可操作性的法律依據。
2、加強企業誠信自律建設。當前,食品保質期“失真”問題,正成為食品安全最突出的隱患之一。一些商家借用印刷機械、有毒化學藥劑等“道具”,涂改食品保質期如同“變戲法”,真假難辨。企業作為食品安全的主體,是食品質量安全的第一責任人,要樹立誠實守信的社會責任意識。為防止擅自篡改生產日期,對生產企業而言,要推廣使用“激光機”打印生產日期,淘汰噴墨、印刷生產日期,對過期食品做出非食用處理。對經銷商而言,要嚴把食品準入關和退貨關,建立食品安全誠信檔案,建立食品臨過期提示通知、到期食品清理制度等,形成臨過期食品管理的正向追溯機制,確保銷售合格食品。
3、加大過期食品監管力度。過期食品的生產者不僅要承擔對受害者的民事賠償責任,而且還會受到行政乃至刑事制裁。監管部門急需采取“技防”、“人防”結合的措施全力遏制篡改生產日期行為,應禁止過期食品回流廠家,相關損失由超市、廠商共同承擔。可借鑒國外做法,引入“第三方機制”,扶持“第三方”企業,將過期食品制成飼料、肥料,或者發酵產生甲烷,作為工業能源。政府各職能部門,要通過巡查、回訪、監督抽查、日常檢查等方式,督促企業規范生產經營活動。對檢查中發現經營者銷售過期或者劣質食品的行為,嚴格按有關法律法規予以查處,將生產經營過期或者偽劣食品的企業和個人列入“黑名單”向社會公開曝光。
4、擴大社會輿論監督渠道。食品安全關系千萬家,市場上銷售的食品有幾千種,不法分子制假售假手段越來越隱蔽,而基層監管部門經費緊張,人員力量薄弱,檢驗檢測設備簡單,兩者之間的矛盾使得食品安全監管存在缺陷。抓好過期食品監管不能政府唱“獨角戲”,必須動員社會力量,鼓勵揭發食品行業“黑幕”。因此,需要深入開展食品安全的教育活動,廣泛普及法律法規知識,積極引導廣大生產經營者誠信守法經營,切實提高消費者的食品安全意識、防范水平和監督能力。同時要堅持正確的輿論導向,充分報道食品安全的優質食品、誠信企業,曝光生產經營假冒偽劣食品的典型案例,形成行業組織、新聞媒體和消費者共同參與的社會監督網絡。
5、借鑒國外監管過期食品的做法。過期食品是全球性話題,在世界許多國家,食品安全問題也時常發生,但是他們應對食品安全的一些經驗值得我們借鑒。在加拿大,超市每天清理過期食品,把當天或是第二天必須賣完的食物以非常低的價格賣掉,那些即使打折后仍未賣完的食品就被當成垃圾處理。在日本,將過期食品做成了肥料和飼料。在德國和美國,把即將過期的食品用于慈善事業,捐獻給窮人。或者利用這些食物垃圾發酵后產生的沼氣來發電發熱。國外處理過期食品的方法都值得我們借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