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張家港檢驗檢疫局大力弘揚張家港精神,結合口岸、企業特點,創造性建立了“多港分卸”和進口油脂罐區分類管理的模式,以實際行動創先爭優,走出一條全國口岸鑒定監管的新路子,每年為企業節省費用1700萬元,得到企業和地方政府的一致好評。
一、“多港分卸”模式創出成效并被推廣
受長江水道淺的影響,張家港口岸每年約250萬噸的進口大豆經減載過駁后方能駛入,傳統單一的水尺計重模式不僅誤差大,而且大大增加物流中轉時間和相關費用。張家港檢驗檢疫局急企業之所急,想企業之所想,實施“一對一”幫扶,不僅在租賃的船舶、計量設備上幫助企業改進,而且在人員、制度和操作規范等細節上下功夫,并多次與寧波、舟山等相關減載口岸局聯系,將水尺計重模式改為衡重模式,每年僅為東海糧油一家企業就挽回經濟損失1000余萬元。同時,有效遏制進口大豆短重現象,短重率由原先的3.1‰降至1.8‰。“多港協作”作為一個全新的檢驗鑒定模式,加快了鑒定數據流轉和進口貨物通關速度,讓企業得到了實實在在的優惠,逐步得到了廣大進口商的廣泛認可和高度贊譽。
張家港檢驗檢疫局在成功實踐進口大豆模式轉換的基礎上,走訪企業,廣泛聽取企業需求。在充分調研的基礎上,該局結合本口岸進口貨物的特點,推出“一企一策”等零距離服務,不失時機地將多港分卸模式應用到進口鐵礦砂、菜籽、煤等大宗散貨的鑒定工作中。通過簡化一次計重程序,保證進口船舶到港后能夠及時卸貨,為企業節省滯港時間。2009年以來,共有350船次因簡化程序而節省至少891小時,共為企業節省153萬美元。
二、油脂罐區分類再探索,動態管理助發展
張家港口岸作為全國三大油脂進口口岸之一,每年進口動植物油脂約160萬噸。近些年,隨著國內進口油脂市場的不斷發展,張家港口岸作為全國油脂集散地的地位受到了一定的挑戰,傳統的批批檢驗的重量鑒定方式和檢驗人員不足的矛盾凸顯,在目前快速檢驗、快速核放、“大通關”以及為企業“減負、增效、提速”的背景下,如何在確保進口油脂重量鑒定結果的準確性和時效性的基礎上,加快貨物通關速度,減少企業物流成本,繼續保持張家港口岸在全國油脂進口的影響力,成為擺在檢驗檢疫部門面前的一項重要課題。因此,結合張家港口岸進口油脂產品的特點和多年來對進口油脂企業檢驗監管的實際情況和經驗,張家港檢驗檢疫局創造性的對進口油脂罐區企業實施分類管理,并以此為平臺,鼓勵企業誠實守信,增強自主管理的責任意識,充分發揮企業自身在檢驗檢疫政策實施過程中的基礎作用,不斷提高了檢驗鑒定工作的有效性。
分類管理模式自從今年7月份模擬運行以來,效果相當明顯,特別是對夜間和節假日船舶,大大提前了貨輪的卸貨時間和離港時間,罐區企業物流成本明顯減少。(殷冉 施向軍)
殷冉 施向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