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晉商文化“金字招牌”發揚光大
山西平遙借助平遙牛肉推進當地經濟文化發展
□ 安黎霞/文
如今,只要是來山西平遙旅游的人,都會到平遙牛肉鋪購買、品嘗當地的平遙牛肉,其瘦而不柴、肥而不膩的口感讓中外游客贊不絕口。據了解,平遙牛肉從獲得地理標志產品保護以來,得到了迅猛的發展,而且隨著平遙旅游業的蓬勃發展,各種包裝的平遙牛肉也逐漸走出中國,走向世界,同時也把晉商文化帶到了全世界。平遙牛肉,已經成為晉商文化的一塊“金字招牌”。
據史書記載和民間傳說推斷,平遙牛肉源自西漢、立于唐宋、興于明清、盛于當代。1900年,慈禧太后西行路過平遙時,薄如刀片的平遙牛肉讓西太后非常受用,并定為皇宮貢品。“聞其香而提神,食其肉而解困”,足以說明在晚清年間平遙牛肉已小有名氣。而歌唱家郭蘭英在上世紀50年代唱的一首《夸土產》,首句“平遙的牛肉……”使平遙牛肉成為百姓之間口口相傳的品牌。而2004年地理標志保護產品的申報成功,更讓平遙牛肉這一品牌熠熠生輝。
“相、屠、腌、鹵、修”,平遙牛肉的加工工藝是在創新發展中不斷提高的。勤勞的老祖先在漢代就總結并發現了先腌后煮的工藝,唐宋的繁榮造就了沸煮溫燉、急火慢燜的第二步工藝,明清時期已經開始譽滿三晉。上世紀30年代,平遙牛肉開始遠銷北京、天津、西安等地。每逢秋冬季節,各地行商都會紛至沓來。1956年在北京舉辦的全國食品名產展覽會上,平遙牛肉被評為全國名產,開始遠銷朝鮮、蒙古國、新加坡、泰國、菲律賓、印尼等國家,飄香海外。
時至今日,平遙冠云牛肉集團董事長雷秉義談起地理標志產品保護制度仍然贊不絕口。他說,是地理標志產品保護制度挽救了平遙牛肉。上世紀90年代初,一些不法商販和個體經營戶為牟取暴利偷工減料、以次充好,致使平遙牛肉這塊金字招牌的聲譽受到了損害。之后,平遙縣質監、工商等部門會同公安部門,積極開展產品質量專項整治行動,打假扶優,營造規范有序的市場秩序,一系列舉措不僅確保了產品的品質,有效規范了相關生產企業的經營行為,也推動了平遙牛肉品牌質量的提升。
近年來,平遙縣有關部門研究出臺了《平遙牛肉原產地域產品保護管理辦法》和《原產地域產品平遙牛肉》國家標準,將平遙牛肉各個加工企業的生產執行標準從內容、技術要求到檢驗方法等進行了統一,從選料、腌制、鹵煮到包裝進行了規范。同時,實施協會自律和龍頭牽引兩種源頭抓質量的模式。平遙質監局對轄區內食品生產加工企業建立電子檔案,建立起企業質量控制體系,從原材料驗收、生產工藝控制等幾個關鍵點開展控制,提高企業產品質量保證能力,并建立了巡查、分類周期抽檢制度,建立食品安全的防護體系,現A、B類企業產品抽樣合格率均保持在95%以上。同時,隨著行業品牌的多樣化,平遙牛肉行業商會應運而生。會員單位包括了57家主要企業,商會每年舉行一次行業內部交流活動,使各企業能夠互相學習、取長補短、共同提高。
為保證牛肉的品質和綠色安全,平遙縣規劃建設了平遙牛肉加工工業區,將規模較小、生產分散的牛肉生產企業實行集中建廠、定點生產、統一監管,逐步推進了平遙牛肉的生產規模化、管理科學化和經營集約化進度。
與此同時,養牛及牛肉加工逐步成為縣域經濟中的主導產業,帶動效應明顯。2010年年底,平遙牛肉集團3萬頭肉牛加工線、年產兩萬噸肉制品生產線項目相繼投入運行,項目帶動了周邊縣市農戶的養牛積極性,帶動農戶3000戶,年需活牛3萬頭,10頭牛以上養殖戶戶均年增加收入1萬多元,帶動農民增收約3120萬元,同時拉動了當地的物流運輸、種植、皮革、彩印、包裝、生化制藥等相關產業。平遙縣寧固鎮總投資2000萬元,規劃建設“千頭種牛繁殖基地”,項目建成達產后,每年可為社會提供肥牛500頭,母牛500頭,為農民增加收入200萬元。可新增就業崗位120個,并帶動青貯玉米種植戶150戶,牧草種植戶100戶。
平遙牛肉產業的發展還推動了文化不斷發展,平遙牛肉博物館的組建首次把平遙牛肉理性化概念上升到具體的感性化的表述,使眾多的平遙牛肉加工企業找到了自己的歸宿,真正弄清了自己的發展脈絡。而平遙牛肉文化節的舉辦也保護和弘揚了平遙牛肉品牌。
據了解,龍頭企業平遙牛肉集團計劃到2013年年底前再建萬頭育肥牛養殖基地一個,同時,配套建設飼草種植基地;配套建設飼料、皮革、骨粉、油脂、生化制藥等項目,將牛附產品實施深加工,使之產生更大的附加值。平遙牛肉產業鏈形成后,龍頭帶基地、基地連農戶的作用將真正得以彰顯。預計到“十二五”末,銷售收入突破10億元,實現利潤8000萬元,上繳稅金9000萬元。
《中國質量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