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以食為天,食以安為先” 作為肩負生產加工領域食品監管重任的質監部門應如何真正有效地抓質量、保安全?吉林梅河質監局通過近三年深入貫徹《食品安全法》的實踐,體會到:源頭抓食品,從點滴要求,從小事做起,是安全的關鍵所在。三年來,他們緊緊圍繞全市食品生產加工企業存在的突出問題和群眾關注的熱點問題,因地制宜,大膽創新,摸索出一套行之有效的食品安全監管模式和工作方法,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保證了全市生產加工環節食品安全零事故。
加強監管力量:一線監管人員不足,是質監系統普遍面臨的問題,但梅河質監局不把這種問題作為查不了、查不出、查不準、查得慢的借口。自身力量不足,他們就借用政府和社會的力量,利用當地政府的行政人員和公益崗位,聘請“三員”,在24個鄉鎮街分別聘請了一至二名食品安全監督員、食品安全協管員,在社會各界聘請食品安全信息員。形成了有效的食品安全監管組織體系和通暢的信息網絡。同時,他們還聯合工商、衛生、農業、公安、藥監等多個相關部門,建立聯席會議制度,加強基礎信息共享、重點業務信息互通、共同搭建信息互動平臺,形成優勢互補協作機制。
加強教育培訓:梅河質監局定期組織監管人員進行法律法規學習,通過學習不僅提高了執法人員熟練運用法律法規能力,增強了辦案水平,綜合素質普遍有所提高,更重要的是增強了執法隊伍的戰斗力。對內強化食品檢驗技術機構的發展和人員素質的提高,提出質企強強合作的理念和爭先創優的人才方略。與有實力的食品生產企業共同搞產品研發,檢驗方法研究等,既提高了檢驗能力,又幫助企業增強了產品競爭力和質量保證能力。
加強經費的投入和技術投入:盡管梅河質監局資金有限,但局黨組有一個共識,那就是食品安全是頭等大事,要盡一切可能保證食品安全監管工作。他們一方面積極向當地政府申請專項資金,增加政府預算對食品安全監管的投入,另一方面,多方籌措,投資77萬元完成了食品檢驗實驗室規范化基礎設施建設,建成實驗室面積達300多平方米的標準化、通透式的檢驗檢測實驗樓。完成吉林省堅果炒貨中心籌建并通過了認證考核。認證范圍為4類155種堅果炒貨產品,成為全省范圍內對堅果炒貨食品檢測種類最全、檢驗能力最強、極有突出特色的省檢驗中心。
加強監管制度的建設:一是建立質量情況通報制度。建立質量分析、案情通報等制度,為當地政府領導和有關部門宏觀決策提供參考依據,共同推進食品安全監管工作;二是建立企業分級分類監管制度。堅持產品分類、企業分級、科學評定、有升有降、動態監管的原則。
加強責任落實:梅河質監局積極向當地政府建議,本著食品安全政府負總責的原則,將食品安全工作納入各級政府年終考核內容,大大地提高了各鄉鎮政府做好食品安全監管工作的責任心和積極性,為更好的開展這項工作創造了良好的工作環境。對于自身的監管工作,梅河質監局將轄區劃分五個監管區域,每個區域派駐兩名監管人員,每個監管人員監管轄區內的所有食品生產加工企業,責任落實到人頭。局長與分管副局長、分管副局長與主管科長、科長與具體監管人員之間層層簽訂食品質量安全監管責任書。指定人員負責聯絡協管員及社會信息員,每個監管區域負責人都要與當地政府分管領導有效溝通。
今年,梅河口市政府把食品質量安全監管工作列入《梅河口市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規劃》(十二五規劃),為不斷構建和完善長效監管機制奠定了堅實的基礎。(劉光力 張巍)
劉光力 張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