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談新形勢下如何進一步加強食品安全監管工作
——襄陽市襄州區質監局黨組書記、局長 李俊學
近年來,食品質量安全事件頻發。國際上,日本核泄漏后出口食品的放射性物質超標,德國出血性大腸桿菌事件,臺灣塑化劑事件、美國蔬菜﹑水果農藥殘留現象等;國內瘦肉精、染色饅頭等食品安全問題接二連三,在一定程度上引發全民對食品安全的恐慌,產生了“什么都不敢輕易吃、有沒有安全的食品”的心理,民眾對食品安全的信心嚴重挫傷。
當前,食品安全不僅成為政府關注、群眾關心的熱點難點焦點問題,也給食品安全監管工作帶來了嚴峻的挑戰。面對“曝光出來就嚴查、曝不出來就松管”社會輿論的壓力,各職能部門食品安全監管工作任務繁重而艱巨。對此,筆者就食品安全工作存在的問題、如何進一步加強食品安全監管工作進行了深入調研。
一、目前全區食品安全生產工作情況
在監管工作中,我們認真履行國家賦予的職責,積極探索創新體制和機制,優化服務,嚴格監管,規范生產經營行為,不斷提升質量安全保障能力,在促進經濟平穩較快健康發展中發揮應有的作用。
——食品企業爭創精品名牌、食品產業提檔升級工作有新突破。目前,全區食品加工取證企業124家,圍繞扶持食品產業集群,幫助骨干食品企業爭創名牌,先后幫助浪潮公司“孔明”大頭菜、萬寶糧油的面粉和食用油2家食品企業的3個產品獲得了省級名牌,幫助襄陽大頭菜申報通過了國家地理標志產品保護。
——加強日常巡查監管、企業生產行為得到規范。一是通過日常監督檢查企業的原輔料庫、加工車間、成品庫、化驗室是否還符合辦理食品生產許可證當時的要求、生產和檢驗設備是否齊全有效、企業的原料采購記錄、生產記錄(含關鍵環節記錄)、檢驗記錄、合格品銷售記錄、人員消毒記錄、食品添加劑登記備案記錄表等等各種臺帳是否規范完整等,規范企業生產行為。二是推行“一主多協”體制和“網格化”監督管理。把企業的基本信息、所生產產品狀況、所使用的生產設備和檢驗設備、所使用的食品原料、所使用的食品添加劑等信息全部錄入電腦中,準確掌握企業生產信息,將108家食品企業錄入“襄陽市質量技術監督業務管理”電子系統,對企業的生產狀況實行電子化監管。三是通過企業食品生產許可證年審對企業加強監管,規范企業安全生產。四是通過對獲證企業的不合格整改項進行后續監管,確保不合格整改項落實到位。
——食品小作坊質量監管、改造力度加大。目前,普查食品小作坊100多家,從食品生產現狀看,絕大多數食品生產加工企業規模小、作坊多、分布廣,從食品的經營類別看,大多數為米、面、油、糕點和腌制品小加工點;從食品分布情況看,大多數分散在鎮、村和邊遠結合部。
區政府高度重視,組織在全區開展了食品小作坊的調查摸底,質監部門通過向食品企業宣傳《食品安全法》、《產品質量法》、《生產許可證管理條例》等;發放“三書”(提醒告知書、承諾書、責任書)等資料,增強了食品企業經營者食品安全意識。
——初步構建食品質量安全監管長效機制。進一步鞏固產品質量和食品安全專項整治成果,通過“四定”,即定區域、定崗位、定人員、定責任,與企業層層簽訂食品安全承諾書,強化食品生產企業原材料進廠,產品出廠和生產全過程監管。
二、存在的問題及原因分析
通過開展產品質量和食品安全專項整治,食品企業的產品質量有了較大的提高,食品質量安全得到了保障,人們群眾重視食品質量安全的意識明顯增強,但也存在一些亟待解決的問題:
(一)食品生產加工整體水平不高。由于我國目前仍處于社會主義初級階段,食品生產加工整體水平還比較低,企業承擔產品質量第一責任的意識不夠,誠信生產經營的意識不強,行業潛規則、行業誠信危機和社會責任缺失;企業的質量安全主體責任意識有待提高,質量管理水平和質量保障能力處在較低水平。如有的企業生產者質量意識淡薄,認為只要產品能銷出去,質量好壞無礙大局;有的企業和小作坊質量管理水平低,衛生條件差;有的企業自檢能力差,加工設備陳舊老化、技術問題突出,有的雖有基礎檢測設備,但也未堅持正常使用。
(二)食品安全監管全覆蓋機制不夠健全。多次開展食品專項整治工作以來,重點產品、重點區域監管逐步規范,但部門之間配合力度有待加強,聯合打擊力度不夠,不可避免存在監管漏洞;鎮、村安全協管員聯系機制不健全,信息不暢通;城鄉結合部、尤其是農村地區存在薄弱環節,監管觸角延伸有肓區,導致制假手段隱蔽,違法行為時有發生;無證生產現象、使用添加劑無標準現象依然存在。
(三)基層監測設備和經費短缺。黨中央、國務院高度重視民生工作,強調以人為本、執政為民,群眾對生活質量的要求逐漸提高,對產品質量安全期望值不斷增加,然而,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質量需求與目前質量安全保障能力還不夠高的現狀形成鮮明對比,由于各方面原因,基層現有的技術設備能力和保障措施還不能滿足經濟發展的需要和人民群眾生活水平的需求,監管能力和水平還有待提升,監管手段跟不上,對提升食品安全監管水平產生阻礙。
(四)基層食品質量安全風險監控工作需要進一步加強。食品突發事件快速發現、快速反應和快速處置機制,以及風險監測機制亟待健全完善。
(五)監管能力和服務水平還有待進一步加強。對違法企業重罰款,輕服務現象不可避免存在。監管和執法還存在薄弱環節,有法難依、人員業務法律素質不能適應實際工作的需要,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監管職能的發揮。
(六)食品質量安全宣傳力度不夠。特別是城鄉結合部的群眾對食品安全常識非常缺乏,“質量安全、人人有責”的社會氛圍有待形成。
三、改進措施和建議
政府的關注、社會的期盼和需求是做好食品質量安全工作的壓力和動力,面對嚴峻形勢、繁重任務和當前質量安全事件的挑戰,我們要站在政府和公眾的雙重角度,以全面落實科學發展觀為核心,找準定位,明確職責,合理防范風險,探索有效途徑,把好安全底線,讓政府滿意,讓群眾放心。
(一)進一步加強企業質量誠信體系建設。強化企業質量安全的主體責任,大力開展質量承諾守信活動。進一步明確企業從產品設計、原材料進貨、生產加工、包裝設計、出廠檢測到售后服務各方面的責任,層層簽訂質量安全責任狀,嚴格實行責任追究。
作為質監部門,一是要嚴把取證審核關,加強對取證企業的日常監控,通過細致巡查,及時發現生產加工過程中的漏洞,避免出現一證到手,萬事無憂的不良現象。二是引導企業建立和完善檢測體系,積極為企業培訓檢測人員,重點解決企業出廠強制檢測、提高企業檢測能力。三是加大違法行為的打擊力度,重點查處屢整不改、不擇手段、摻雜使假、短斤少兩和亂用添加劑、以及為謀取個人私利而嚴重損害民眾利益的違法案件。四是加強普查建檔力度,重點掌握小作坊、前店后廠和邊沿結合部的食品加工點的基本情況,實現監管的計劃性和有效性,解決監管的盲目性,確保不出現食品質量安全事件。
(二)進一步健全區域食品質量監管長效機制!妒称钒踩ā访鞔_食品質量安全地方政府負總責,食品安全各職能部門各司其職,建議各地政府應將食品質量安全納入政府經濟目標考核體系。建立縣、鎮、村三級食品安全社會監管網絡,在鄉鎮、農村、街道、社區廣泛聘請基層干部、教師、新聞記者和退休人員等擔任食品安全社會監督員,廣泛開展食品安全知識宣傳和培訓活動,建立舉報獎勵考核制度,調動社會各方面的力量共同參與食品安全監管工作。加大部門聯合整治力度,重點解決監管不到位和監管失控問題,確保食品質量安全。
(三)進一步增加基層監管經費投入。加大資金投入,配備食品監測設備,快速準確監測食品生產質量的優劣,切實加強食品監管的能力建設。為促進企業提升產品質量提供科學的依據。
(四)進一步健全食品安全風險預警應急機制。一是建立食品誠信檔案,對企業誠信狀況公開透明,增強企業的責任意識,真正使食品安全監管工作長期處于高效有序的運行。二是從組織領導、應急處置、信息傳輸等各個環節,建立規范程序,形成食品安全應急預案。三是加強食品風險監控、安全預警及突發事件處置工作,開展食品生產加工環節的質量安全風險動態監測,實現食品安全問題的早發現、早預警、早控制和早處理,使監管工作由“被動應對”向“主動預防”進行轉變。
(五)進一步提高監管隊伍素質。通過加強監管人員思想政治法律知識的系統教育培訓、健全考核激勵機制等,加強食品監管專業知識培訓,不斷提高監管隊伍的能力和水平,重點解決監管的盲目性、隨意性,不作為和亂作為現象,提升監管隊伍的整體素質。
(六)進一步加大食品質量安全宣傳力度。重點提高全社會的質量意識、識別真假能力;要充分發揮新聞媒體作用,大力宣傳名牌產品、名牌企業,大力宣傳本地優質農產品加工企業,逐步形成“政府重視、部門監管、企業自律、社會關注”的食品質量安全的良好氛圍。
食品安全事關民生大計,責任重于泰山。食品安全監管涉及到衛生、質監、藥監、工商等多個職能部門,在政府的統一組織協調下,各負其責,各盡其職、齊抓共管、嚴格把關。我堅信,有黨中央、國務院的正確領導,有各級領導的重視和支持,有各部門整體聯動、通力協作,有監管人員的扎實工作,企業的配合以及社會各界品牌、消費意識的提高,食品質量安全問題將不再是個沉重的話題。
李俊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