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溫州檢驗檢疫局在全面梳理國外鞋類產品強制性有害化學項目和從理論分析各種鞋材的有害化學風險的基礎上,開展鞋材有害化學項目摸底檢測,把摸底檢測作為風險分析的重要組成部分。該局按數理統計原理,在轄區內隨機布點,抽取足夠數量的代表性鞋材樣品,檢測理論風險項目,匯總分析摸底檢測結果。檢測結果作為該局明年出口鞋類產品檢驗監管項目確定的依據,也作為引導企業有針對性應對有害化學項目的方向。
鞋類產品是溫州最大宗出口產品,2010年出口貨值近40億美元,生產企業1280家,涉及鞋材供應商3000多家。近年來歐美不斷出臺有害化學強制性法案和指令,其中涉及鞋類產品的強制性有害化學項目多達18項。一個項目涉及多種鞋材,一種鞋材涉及多個項目,同一種鞋材涉及不同顏色不同質地需檢測不同項目,復雜程度超出想象,企業應對成本很高。除采購符合要求的鞋材而直接增加采購成本外,僅檢測費一項也很可觀,金帝和巨一年檢測費均超500萬元。由于項目的繁多和具體鞋材的復雜性,不但企業應對困難,檢驗監管難度也很大,盲目全項目、全鞋材監管,工作量大、檢測費高。如何科學確定監管項目、與之對應的鞋材、監管方式和頻率? 風險分析是最基礎性工作,全轄區摸底檢測作為理論風險分析的重要補充。(宋益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