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材變“實財”
——山東平邑質監局助推花崗石產業健康發展紀實
“目前,只要世界上有的石材品種,在平邑都能買得到。在世界各地只要有石材的地方,都會有平邑石材人的足跡。”
走進“中國花崗石之鄉”、“中國石材之鄉”的山東省平邑縣,這里的生產廠家和工人都會驕傲的對你這樣說,這就是平邑石材產業健康發展的真實寫照。
近年來,山東平邑縣質監局緊緊圍繞縣委、縣政府提出的發展壯大石材產業集群的工作思路,充分發揮職能作用,積極為縣域經濟五大產業之一的石材產業保駕護航,在使石材產業和諧健康發展的同時,也把石材做成了為民造福的產業,收到了較好的社會和經濟效益。
困境思變
平邑縣位于沂蒙山腹地,境內以石頭多而聞名。現已探明花崗石儲量23億立方米,位居山東省前列。過去祖祖輩輩同石頭打交道的平邑人因石頭多而窮,因石頭多而愁。民間流傳著“風吹石頭跑,光棍真不少。一村七八個,村村落不了。要想娶媳婦,石頭換錢了!”的說法。80年代初,在平邑縣決策者的鼓勵下,一些頭腦比較靈活的人開始琢磨石頭這篇文章。但他們深知要想做好這篇文章,首要的條件是石頭的質量要符合建筑要求,而自己山上的石頭到底能不能符合建筑要求,還是個未知數。1985年,在縣質監局的協調幫助下,縣政府組織質監、環境等有關職能部門,把本縣四海山地區盛產的花崗石送到武漢建筑學院進行檢驗。結果專家們得出的結論是,該花崗石硬度高,耐腐蝕,色澤鮮艷,極具開采價值。這讓世世代代因石頭而貧窮的平邑人興奮不已,人們把一喜訊奔走相告。因為石頭終于可以換錢了,光棍們可以娶上媳婦了!
教訓醒悟
于是,數不清的花崗石從山上開采出來,運往城鄉各地的加工企業。花崗石產業開發之初,一臺鋸幾個人就是一個所謂的石材加工廠,這樣的加工企業最多時達2000多家。由于礦山開發點多、小、散、亂,投資少,技術裝備落后,土法上馬,特別是破壞性開采造成了資源浪費。在石材加工方面,由于對石材產業發展缺乏統一規劃,布局點多、面廣、零亂,造成了全縣到處是鋸石機、加工點,市容市貌臟、亂、差,廢水、廢料等廢棄物隨處可見。由此帶來的營銷從業人員多,無序競爭,市場建設滯后,嚴重影響了石材產業的健康發展。有一件事讓平邑人醒悟起來,就是銷往北京西客站的裝飾板材,至今也未能收回全部貨款。主要原因是板材質量與達不到他們的質量要求,所以拒不付款。這給加工企業提了醒,那就是再多的產品和資源,沒有過硬的質量,就不能贏得好的利潤。要想真正使花崗石成為一項產業,必須走以質量贏得利潤和市場的路子。
標準引路
為更好地解決石材發展過程中遇到的實際問題,平邑縣質監局緊緊圍繞縣委、縣政府提出的“整合資源市場、提升產業標準化和質量水平”的石材產業發展思路,把標準化生產作為發揮作用的重中之重,就標準化開發問題,經過調查論證,向縣委、縣政府遞交了石材標準化生產專題報告,提出了對礦山和石材生產要實行統一標準、統一規劃、統一開采、科學開發的要求。要求礦山生產采用國家采礦設計標準,對名貴品種“將軍紅”優質礦山,實行限量開采的建議,被縣委、縣政府采納。并按照扶優扶強、淘汰落后的原則,對達不到標準化規模生產的企業和礦點,由工商、安全、環保、質監等行政執法部門聯合行動,依法取締。凈化了石材產業生產經營環境,使有限的石材資源得到了合理開發和利用。為確保石材產業的整體質量,在該局的協調和努力下,山東省石材質量監督檢驗中心平邑工作站于2005年經省質監局批準成立。工作站開展的山東省石材質量招標咨詢處、名優產品展廳、業務宣教室、免費開展質檢人員培訓、石材產品質量抽查和定期檢查、原材料進廠驗收和產品出廠檢驗服務等工作,對于確保石材產品質量符合國家標準要求,提高平邑石材產品質量起到了積極的推動作用。
標準引路
為更好地解決石材發展過程中遇到的實際問題,平邑縣質監局緊緊圍繞縣委、縣政府提出的“整合資源市場、提升產業標準化和質量水平”的石材產業發展思路,把標準化生產作為發揮作用的重中之重,就標準化開發問題,經過調查論證,向縣委、縣政府遞交了石材標準化生產專題報告,提出了對礦山和石材生產要實行統一標準、統一規劃、統一開采、科學開發的要求。要求礦山生產采用國家采礦設計標準,對名貴品種“將軍紅”優質礦山,實行限量開采的建議,被縣委、縣政府采納。并按照扶優扶強、淘汰落后的原則,對達不到標準化規模生產的企業和礦點,由工商、安全、環保、質監等行政執法部門聯合行動,依法取締。凈化了石材產業生產經營環境,使有限的石材資源得到了合理開發和利用。為確保石材產業的整體質量,在該局的協調和努力下,山東省石材質量監督檢驗中心平邑工作站于2005年經省質監局批準成立。工作站開展的山東省石材質量招標咨詢處、名優產品展廳、業務宣教室、免費開展質檢人員培訓、石材產品質量抽查和定期檢查、原材料進廠驗收和產品出廠檢驗服務等工作,對于確保石材產品質量符合國家標準要求,提高平邑石材產品質量起到了積極的推動作用。
市場贏銷
該局在對石材產業監督管理的日常工作實踐中發現,要想使石材產品真正“走出山東、走向世界”,必須走集團化發展的路子,向縣委、縣政府提出了建設一個專門用于石材交易市場的建議,得到了縣委、縣政府的肯定。為實現由石材大縣向石材強縣的跨越,2006年起,平邑縣委、縣政府在平邑經濟開發區內單獨規劃建設了占地7平方公里,集加工、展銷、質檢、培訓、物流、倉儲等于一體的中國(平邑)國際石材城。石材城劃分為東西2個區域,東區占地3平方公里,西區占地4平方公里。擁有石材加工區、工藝品加工區、荒料區、倉儲海關物流區、商貿會展區、化工區、機械區、輔助材料區等8個功能分區。目前,整個石材城已有107家石材項目入駐,規模以上企業占到14家。其中,北方石材市場項目總投資12.4億元,總占地1009畝,總建筑面積69萬平方米。項目全部建成投產后,將成為江北最大、全國檔次最高的石材加工生產營銷市場。
品牌帶動
該局堅持把培養石材品牌作為監督服務管理工作的重點,在協助縣委、縣政府和有關職能部門制定《關于加快平邑石材產業發展的實施意見》等多個文件的基礎上,著眼于“大、高、外”,進一步實施“龍頭帶動”戰略。派出技術骨干對冠魯石材、美麗石材、華泰石材等骨干企業技術上的扶持,使其真正跨入全國石材界“第一集團軍”。同時,積極引導、支持中小企業通過股份、聯合、租賃等形式掛靠龍頭企業,組成大的集團。不斷提高石材產業市場準入門檻,用市場準入的方式逐步將落后的石材企業淘汰出局。加快與國際石材市場的接軌,努力擴大石材進出口能力,加強與國內外大企業的交流、合作,引進先進技術和管理經驗。近年來,先后涌現了山東名牌“冠魯石材”、“美麗石材”等一批名牌產品。平邑縣先后被國家命名為“中國花崗石之鄉”、“中國石材之鄉”,山東省石材行業綜合實力50強中平邑就有23家。
形成鏈條
長期以來,石材成品剩下的毛石、碎石都當作垃圾和廢料處理,這種處理方式不僅占地還造成了環境污染,如何幫助生產企業解決這個問題?該局的工作人員經過調查論證,發現毛石、碎石可作為建筑工程用混凝土的輔料,還可筑河堤、鋪路、做蘑菇石砌墻等,邊角余料還可以切成不同形狀小規格的面磚,鑲鋪室內外地面、墻面和公園走道。工作人員積極引導生產企業拓寬思路,根據城市建設的需求,發展異形石材,均取得了可觀的收益,也成為石材行業創收的又一經濟增長點。為了使石材產業和諧發展,該縣在開山挖礦的同時,努力保持生態平衡,將全縣開礦后的10萬多畝山場重新整理成階式梯田,并分期投資完成了水利配套,栽上板栗、金銀花,使開發過的礦山成為又一座座金山、銀山。
經過二十多年的發展,目前平邑縣擁有較大規模的花崗石礦山100處,大小石材經營戶達1200家,年開采及引進荒料30萬立方米,從業人員達8萬多人,年加工銷售各類板材3000萬平方米,石材經營網點遍布全國乃至世界各地,產品遠銷100多個國家和地區。10年來,平邑縣石材產業實現總產值30億元,利潤4.9億元。平邑石材,也真真正正完成了從石材到“實財”的轉變。(甘信軍)
甘信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