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山東平邑縣質監局把強化服務意識提升服務效能作為盡職履責的切入點,結合工作實際,在工作中實施了“樹立一個理念、完善兩個環境、實現三個轉變、抓好四個細節”的“一二三四”工作方法,收到了較好的成效。
樹立一個理念:服務的理念。該局針對長期以來工作人員思想中形成的“監管就是服務,監管應該大于服務”錯誤思想理念的實際,從轉變思想觀念入手,在全體干部職工中開展了建設“和諧質監” 和“優化發展環境”大討論活動,為提高這兩項活動的質量,在進行集中學習教育的基礎上,廣泛深入地開展了全體干部職工談心活動,通過及時有效的溝通,增強了全局干部職工的凝聚力,使服務是最好的監管的理念根植于全體干部的心中。
建好兩個環境:硬環境和軟環境。一是完善服務硬環境。2009年以來,投入60余萬元用于液相色譜儀等儀器的采購和實驗室改造。2010年又投入40余萬元用于原子吸收分光光度計等儀器的采購,并投入40余萬元對質檢所、計量所實驗室全面改造。到目前為止,設備原值總計已達240萬元。二是構建服務軟環境。年初以來,在對全局的全面建設工作進行仔細地梳理后,與時俱進地對《平邑縣質量技術監督局廉政建設管理規定》等30多項制度進行了修改和完善,并編成《平邑縣質監局管理制度匯編》,每人一份下發到各個務科室,為使各項制度更人性化更符合本局實際,并根據每個干部職工提出的意見和建議進行了修改。從而使各種服務置于制度規范中,強化了服務監督力度。
實現三個轉變:向全程化服務、個性化服務、人性化服務轉變。一是全程化服務。該局注重從服務對象中發現的企業潛在需求,及時跟蹤服務,為企業提供全方位多層次的服務。長期以來,該局的監管工作一直推行的是“D”型的半程監管模式,即在企業投產生產出產品后,再介入實施監管。這種監管模式通過實踐表明,不能完全被監管對象所接受。如何才能真正使區域監管工作真正做到寓監管于服務之中,經過廣泛調查和反復論證,該局推行了“O”型監管模式,即把服務的觸角延伸至生產企業籌建的過程中,把監管的范圍擴大至產前和產后,從而形成了“O”型的全程服務監管模式。二是個性化服務。根據企業的實際,該局把企業分為一般服務企業(即企業在產品質量控制和管理等方面,已經走上正規渠道)、優質服務企業(即企業在在產品質量控制和管理等方面,存在有需要改進的地方)、重點服務企業(即投資新建的企業,在產品質量控制和管理等方面存在有缺陷)3個類別,針對每個企業不同需求提供差別服務,最大限度的滿足企業的需求。三是人性化服務。該局針對以往行政執法工作中存在的省去了責令整改環節,對生產加工企業出現的問題直接以罰款的方式糾正的做法,造成了企業頗有怨言的實際。從年初開始,出臺制度措施規定行政執法工作人員巡查過程中,發現企業發現質量管控和管理中存在問題時,必須先下責令整改通知書,然后再根據改正情況視情采取處理措施,這一制度的實施從而行政執法工作更法制程序化和更具人性化。
抓好四個細節:服務規范、服務考核、服務延伸、服務反饋四個細節。一是出臺制度措施。在充分調查論證和廣泛征求意見的基礎上,我們先后出臺了《開展效能服務提升年活動實施方案》、《開展優化發展環境大討論活動實施方案》、《服務全縣大項目建設的實施意見》等提高服務質量的制度措施。這些制度措施的出臺和實施,對于提升服務效能起到了積極的推動作用。二是加強監督考核。我們把制度落實作為提升效能工作的切入點和關節點,對全體干部職工實行了每周不少兩次的不定期督查,內容從紀律、車輛到禁酒令執行情況以及業務工作的規范情況。年初以來,對各類違反局內部管理規定的行為加強了監督,共通報37人次。三是強化服務延伸。如在質檢服務工作中,該局針對以往一直采取的“一樣一檢一收費一服務”的服務方式進行改進,采取了“一個年度內一次收費全年免費檢驗”的服務方式,增強了服務企業的深度和廣度。四是注重服務反饋。進一步暢通信了訪舉報通道和12315舉報網絡,積極參加“行風熱線”活動,向全社會公布了局主要領導的職責分工的手機號碼,及時介紹本單位有關職能和制度措施。此外,還通過發放“服務卡”、“征求意見書”、召開座談會、走訪企業等形式,廣泛深入地了解服務對象的意見和要求,增強了服務工作的針對性和有效性。
好服務贏得了好的成效,年初以來。該局被縣委、縣政府授予為“五個好”機關事業單位黨組織、先進基層黨組織,被臨沂質監局表彰為新聞先進單位,行風廉政建設等工作也受到了上級領導機關的表彰和肯定。(甘信軍)
甘信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