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江蘇東海縣質監局從建設省級和國家級農業標準化示范區入手,圍繞示范區建立“公司+基地+科技+標準+農戶”的產業化經營模式,不僅催生了一批農業龍頭企業,而且實現了農村剩余勞動力大轉移,加速了傳統農業向現代大農業的轉變。
為推進傳統農業向優勢農產品區域種植、養殖,帶動區域農業結構調整,東海質監局以“選好一個項目,建立一個標準體系,培訓一批農民,形成一個龍頭,創立一個品牌,致富一方群眾”的農業標準化工作為目標,將政府部門、科技單位、農戶、社會力量等緊密結合起來,以實施農業標準化為技術基礎,大力推進示范區建設。
在示范區建設過程中,東海質監局開展五種帶動模式,即訂單帶動型,龍頭企業與農民按雙方自愿的原則簽訂最低保護價收購農產品合同,并建立農產品原材料價格與加工成品價格聯動機制;基地帶動型,即龍頭企業通過基地建設,引進良種良法,帶動和輻射農戶;服務帶動型,即龍頭企業通過為農戶提供種苗、技術、資金、產品流通等服務,帶動農民增收;項目帶動型,即龍頭企業通過投資興建農產品專業市場、儲藏、運輸等項目,為農產品流通提供服務,穩定和提高農產品收購價,增加農民收入;標準帶動型,積極促進高校和科研院所及農業龍頭企業合作,制定農業生產技術標準規程,覆蓋了大宗農產品及無公害產品,形成以國家標準為主,行業、地方、企業標準與之相配套的農業標準化體系。同時,抓地方農業生產資料標準的制定、把關、備案,使制定、修訂的農產品標準達10個、農業生產資料標準達20項。
全縣建成國家級農業標準化示范區2個,省級農業標準化示范區6個,帶動了全縣農業標準化水平和組織化程度大幅提高,培育出東海大米、草莓、鮮切花等一大批名優特色農產品。示范區建設已經從示范鄉鎮發展到村有示范戶,形成一級帶一級,層層有典型的示范網絡,實現了一家一戶的傳統農業向商品農業、市場農業、現代大農業的轉變。(通訊員:李其維)
李其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