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說法
“你說現在什么不難。”11月2日,北京一家大型出租車公司的老總說,他不認同“打車難”像媒體報道那樣“沸沸揚揚的”。但同時他也承認,八九月份至今,公司接到乘客關于“拒載”的投訴增長很多。
“打車難只歸于出租有問題,不科學”
這名老總說,“打車難”被報道后,相關主管部門很重視多次開會研究。他認為,打車難和拒載需要解決運力和運價兩個問題。
據他所知,北京出租車承擔的交通運力已達10%以上,高峰時段達到15%,“這在世界上都是數一數二的”。打車難,首先是公共交通出現問題,出租車雖承擔有一定的公共交通性質,但不是主力。
出租車本來是一個快捷、舒適的,少數人的交通選擇,但城市道路擁堵,一部分本來不必打車的乘客為趕時間有了需求。公交擠,地鐵擠,也使得一部分人有了打車需求。“公共交通和城市發展產生的問題卻只歸結于出租車存在問題,不科學。”這名老總說,主管部門首先應從城市交通和城市規劃下手,明確出租車功能和運力定位,發展公共交通,解決交通擁堵。
用價格杠桿解決“打車難”和“拒載”
這名老總透露,目前正在進行一項有關出租車消費的調查,“目的是弄清究竟是什么人因為什么原因而選擇打車。”
他認為,北京出租車功能定位偏差,主要成上下班的通勤工具,“從美國到歐洲,沒有一個國家是這樣的。”1990年左右,北京大力發展出租車(小面),主要是為了解決群眾出行難問題。現在看來,隨著經濟發展,相關部門并未對出租車消費群體進行有效的消費引導。
他介紹,無論是在美國紐約還是日本東京,絕不是像北京這樣隨隨便便打出租,“因為出租車的價格很貴,同樣也沒有打車難問題的存在。”
這名老總建議,用價格杠桿解決“打車難”和“拒載”,讓司機在交通擁堵的壓力下能夠有經濟保障,比如將原有的等候5分鐘的兩元,改成3分鐘兩元,“能賺到錢,司機肯定不拒載了。”
在這名老總眼中,“打車難”是城市規劃、公共交通頑疾下,出租車消費引導缺位、功能定位不清和運價過低等綜合因素導致的,“是具有中國特色的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