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瘦肉精”配方竟由教授秘傳 食品違法犯罪行為更“專業(yè)”,專項整治工作要始終保持高壓態(tài)勢
據(jù)新華社北京9月26日電 國務院食品安全委員會辦公室負責人近日就嚴厲打擊食品非法添加和濫用食品添加劑專項工作接受了記者采訪。
逾5000家企業(yè)被關閉
這位負責人介紹,5個月來,各地區(qū)、各有關部門按照國務院的統(tǒng)一部署,認真安排,迅速行動,嚴厲打擊食品非法添加和濫用食品添加劑行為,依法嚴懲違法犯罪分子,有效遏制了非法添加和濫用食品添加劑案件多發(fā)頻發(fā)勢頭,取得了較好的成效。
專項整治工作得以扎實推進。全國農業(yè)、工商、質檢、食品藥品監(jiān)管系統(tǒng)共出動執(zhí)法人員352.5萬余人次,檢查相關生產經營單位669.3萬余戶次,取締、關閉各類違規(guī)違法企業(yè)5000余家,行政處罰立案1.8萬余起,移送司法機關435起。截至目前,全國公安機關共破獲食品非法添加案件1200余起,抓獲犯罪嫌疑人2000余名,取得重大成果。
目前,河南“瘦肉精”案件已判決48人,全國已經有48名國家工作人員因食品安全問題受到不同程度的黨紀、政紀處分,還有近百名國家工作人員(包括河南“瘦肉精”案件)的行政問責正在調查處理之中。
食品違法犯罪行為更“專業(yè)”
這位負責人介紹說,通過專項整治和查處案件,發(fā)現(xiàn)嚴重違法行為主要有以下幾大類:違法生產、銷售非食用物質,生產、銷售不符合規(guī)定的農藥、獸藥、飼料等農資產品,在飼料中添加禁用物質,在畜產品和水產品養(yǎng)殖運輸過程中違法添加非食用物質,在食品生產、加工、經營過程中違法添加非食用物質和濫用食品添加劑,無照經營食品添加劑,銷售食品添加劑超標和添加非食用物質的食品,等等。
上述案情主要反映出以下特征:
一是違法犯罪行為更為隱蔽。從已查明的非食用物質和禁用物質生產源頭看,其生產線、黑窩點很多是隱藏于已取得相關注冊登記和生產許可的化工廠等單位,并采取點對點的銷售方式,生產銷售行為極為隱蔽,如湖北襄樊某精細化工公司、浙江奉化某生化科技公司等,以將車間外租或直接入股方式生產“瘦肉精”。
二是違法犯罪手法花樣翻新。湖南前段排查中發(fā)現(xiàn)的“瘦肉精”新品種線索,就是把以前不常見的苯乙醇胺A添加到了飼料里;重慶破獲的“染色花椒”案中,發(fā)現(xiàn)犯罪分子以羅丹明B替代蘇丹紅,這些以桃代李、不斷翻新的手法,都是為了蒙蔽檢查,逃避打擊。
三是利益驅動明顯、誠信缺失嚴重。從已查處的“瘦肉精”案件看,生產經營主體責任意識淡薄,受利益驅動形成利益鏈,生產源頭、獸藥店、販運商、屠宰場、肉品銷售商及養(yǎng)殖戶都是以利益最大化為目的,相互掩飾、串通共謀,加大了案件查辦的難度。
四是一些專業(yè)技術人員參與違法犯罪。從已抓獲的犯罪分子看,非食用物質生產源頭的犯罪分子基本具有醫(yī)藥、化工專業(yè)知識背景,甚至有科研人員作為技術支撐,如河南“瘦肉精”案件主犯劉襄就有化工制藥專業(yè)背景;湖北“4·25瘦肉精”案件中,“瘦肉精”配方由安徽高校的一名教授研制;湖南“7·11瘦肉精”案件中,“瘦肉精”配方來自駐四川某科研機構。
保持打擊非法添加高壓態(tài)勢
這位負責人強調,前一階段,專項整治工作取得了一定成效。但這還只是個開始,按照國務院辦公廳的要求和國務院食品安全委員會的統(tǒng)一部署,各地區(qū)、各有關部門還要進一步加大工作力度,確保完成各項整治目標任務。
首先,必須堅定不移地持續(xù)深入開展專項整治工作。對前一階段專項整治工作成績不能估計過高,決不能有絲毫麻痹大意和松懈,要看到食品安全問題的復雜性、長期性,時刻保持高度警惕,在認真總結前一階段工作的基礎上,繼續(xù)加大整治力度,始終保持高壓態(tài)勢,不給違法犯罪分子任何可乘之機。
其次,繼續(xù)加大宣傳引導力度,強化社會監(jiān)督。要打一場食品安全的人民戰(zhàn)爭,廣泛發(fā)動群眾,認真落實有獎舉報制度,加強食品安全信息員隊伍建設,發(fā)揮社會各方的積極性,形成“人人關心食品安全、人人維護食品安全”的濃厚氛圍。
再次,強化應急處置,積極回應社會關切。對社會關注的食品安全事件,要及時公開發(fā)布信息,組織權威專家解疑答惑,積極回應社會關切。
最后,既要嚴打整治,又要注重長效機制建設。此次專項整治,是根據(jù)當前非法添加和濫用現(xiàn)象施以的重拳。只有實事求是地探索和推進長效機制建設,才能真正保障我國食品安全水平持續(xù)平穩(wěn)和向好發(fā)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