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片 本報記者 馮硯農
“達芬奇”家具產地造假風波剛剛讓消費者“大開眼界”,近日,威海一位消費者又遭遇一次更離奇的買家具的經歷:他花3.5萬元買的高檔實木家具,竟是用發泡劑和紙殼壓制而成。經銷商稱早已不經銷該品牌,并將責任都推給了“找不著”的廠家。
輕輕一腳,凳腿就被踢斷
一個月前,家住威海高區的祁先生搬到新房居住。新房里擺放著他去年買的一套名貴家具。
搬家的第三天,正在客廳的祁先生突然聽見妻子驚呼:“凳腿斷了!”他趕緊進臥室查看,發現化妝凳的一條腿齊刷刷地從中折斷,掉了下來。
他拿起凳腿仔細一看,發現并不是實木的,“整個凳子腿的芯是紙殼做的!”
14日下午,記者在祁先生家見到這套家具。從外表看,家具做工精致,歐式風格,十分氣派。
祁先生指著斷腿的化妝凳說,如果不是妻子一屁股坐斷了凳子腿,他壓根就想不到花了那么多錢,竟買來了一堆發泡劑和紙殼。
為了證實自己所言非虛,祁先生當著記者的面,輕松一腳就踢斷了凳子的另一條腿。
從破碎的截面來看,凳腿的芯是一條用紙殼壓制而成的長條,顏色與木材無異。周邊包裹著類似海綿顏色的物體,用指甲輕輕一摳就能摳掉。
敲掉凳子其它位置表面的烤漆,里邊也露出了紙殼壓制的材料,祁先生用打火機試了試,這些材料很容易就被點燃了。“估計其它家具也是這種材質。但是又舍不得一一拆開來看。”祁先生指著滿屋子的家具說。
家具竟無任何品牌標識
去年10月,祁先生得知附近的福滿堂家具廣場正在處理樣品,便決定去買一套。經銷售人員推薦,他看中一套售價3.5萬元的家具———含雙人床、沙發、梳妝臺、立柜等。
祁先生說,當時銷售人員稱家具是純實木制造,豪華大氣,低價拋售是想更換品牌。
買回來的家具“露餡”后,祁先生才發現,他竟然不知道家具是什么牌子:因為是樣品,當時家具沒有外包裝,他沒看到家具的牌子,一時大意也沒問。等出事再檢查,他發現家具上竟沒有任何品牌標識,只有之前保存的價簽上標明產地是廣東東莞。
家具斷腿后的第二天,祁先生來到福滿堂家具廣場。工作人員表示,負責人不在商場,商場也已不再銷售這一品牌的家具。
此后祁先生多次與商場一位李姓經理聯系,對方承認凳子確實是用發泡劑和紙殼壓制而成。但“國家沒有規定不允許使用這種材料做凳子。”李經理讓祁先生找廠家解決,卻不提供廠家的名稱和聯系方式。
14日,祁先生再次致電李經理,對方仍拒絕透露廠家信息。
不少木質家具“敗絮其中”
據了解,2009年5月1日發布的《木家具通用技術條件》新版國家標準,對木質家具有了明確的分類和定義,木質家具按產品構成的主要材料分為實木家具、人造板類家具、綜合類家具。
實木家具根據實木用材比例及工藝,可分為全實木家具、實木家具、實木貼面家具。但一位業內人士向記者透露,目前市面上銷售的木質家具,制作過程中往往會摻入其他材質。
威海12315申訴舉報中心主任王巖表示,中心接到的日常投訴中,家具投訴不在少數。“消費者如果帶家具檢測,因為檢測往往是破壞性的,不拆開看,不知道里邊是什么材料,這對消費者來說很困難。”針對祁先生的遭遇,他建議祁先生通過轄區消費者協會投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