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公安部統一指揮浙江、山東、河南等地公安機關,歷時4個月,成功破獲了一起特大利用“地溝油”制售食用油案件。 公安機關摧毀了涉及14個省的“地溝油”犯罪網絡,搗毀生產銷售的“黑工廠”“黑窩點”6個,查獲非法生產線2條、“地溝油”煉制的食用油100余噸、已灌裝假冒品牌食用油100余箱,抓獲主要犯罪嫌疑人32名。
這也是全國公安機關首次全環節(掏撈、粗煉、倒賣、深加工、批發、銷售)偵破非法收購“地溝油”煉制食用油,并通過糧油公司銷售給群眾的案件。由此,“地溝油”流向餐桌的傳聞得到證實。
【線索】 收購“地溝油”要測“酸價”
今年3月,浙江寧海公安機關在“大走訪”過程中接到群眾舉報,稱有一伙人在各飯店高價收集餐廚廢棄油脂,疑為煉制生產食用油。
隨后,寧海警方采取行動,抓獲了安徽籍專門收購初煉“地溝油”的黃某某夫婦等6人。
據其交代,初煉“地溝油”以每噸5000元的價格,轉售給了江蘇和山東的商戶。這其中,山東的商戶就是柳某某的濟南格林生物能源有限公司。
當時,黃某某的一句話,讓警方對收購“地溝油”的用途產生了懷疑。黃某某說柳某某過來拉油要測量“酸價”。
據技術人員提供的信息,只有生產食用油才需要測定油的“酸價”。這些信息讓偵查人員判斷,這些“地溝油”被收購后極有可能用于生產食用油。
案件上報給公安部治安管理局后,公安部高度重視,立即掛牌督辦。
【查證】 根據賬戶找到買油下家
專案組通過跟蹤,找到了柳某某經營的濟南格林生物能源有限公司。經過偵查,警方發現了格林公司的多個疑點。
首先,該廠區飄著香味,而真正生產生物柴油的廠區則很臭,其次,凌晨4點廠區有油罐車開出,車后還有斷后車。
在深入偵查中,警方還根據該廠購買“地溝油”時的賬戶反查,結果發現有兩筆巨款打進賬戶,經查證,結果發現均為銷售、批發糧油的企業。
【真相】 披“米糠油”外衣流向市場
由于我國尚無“地溝油”的檢驗標準,專案組為獲取定罪證據,馬上趕赴河南,對河南鄭州市慶豐糧油市場負責批發銷售的袁某等團伙展開抓捕和取證。據袁某交代,她購買的“地溝油”主要銷往糧油市場。
經查明,柳某某等犯罪嫌疑人,在山東平陰以生產銷售生物柴油為名,向浙江、四川、貴州、江蘇等地收購“地溝油”,秘密生產食用油,產量達每天數十噸,并出售給糧油經銷商。
袁某等人明知是“地溝油”,卻偽稱“米糠油”等,甚至假冒某些品牌,散裝銷售給市場。“地溝油”流向餐桌的傳聞終于得到全面證實。
觀點
究竟誰來監管“地溝油”
醫學研究表明,攝入“地溝油”輕則腹痛腹瀉,長期服用則會導致發育障礙、腸癌、胃癌等。國務院辦公廳專門為此出臺《關于加強“地溝油”整治和餐廚廢棄物管理的意見》,但通過破獲的案件人們驚訝地發現,生產“地溝油”的黑窩點披著正規工廠的外衣,并實現機械化規模生產,足見“地溝油”黑色經濟鏈正越來越猖獗。
“地溝油”制售從小作坊到大工廠的“產業升級”,反襯出監管機制和措施的缺失。在警方偵破的這起“地溝油”案件中,掏撈、粗煉、倒賣、深加工、批發、零售等各個環節,都沒有看到監管部門的身影。“地溝油”猖獗的同時暴露出屬地監管的弊端。目前我國的食品安全按屬地監管,跨地區監管在不少地方基本變成誰都不管。一旦“地溝油”產業鏈把不同環節放到不同區域,如從四川、浙江等地收購粗煉油,到山東等地進行深加工,銷售到河南等地,“自掃門前雪”的監管就失去作用。■綜合新華社、法制晚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