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黑心”燕窩系列調查之十一 ——
哈市燕之屋退貨者寥寥 毒血燕拷問商家良心
編者按:記者走訪了哈爾濱市的三家“燕之屋”加盟店,發現去退貨的消費者寥寥無幾。據店家介紹,很多消費者購買“血燕”都是用來送禮的,很難要回禮品進行退貨。有媒體評論稱:喧囂的“毒血燕”事件再一次拷問著商家們的良心,但愿這種深層的拷問,可以沸騰起他們體內“道德的血液”。
哈市燕之屋“血燕”退貨者寥寥
8月31日上午,記者來到位于哈市保健路上的“燕之屋”加盟店,此時店里沒有顧客。一名店員告訴記者,自從發生“血燕事件”后,店內就不再出售“血燕”,而且這段時間,店里非常冷清,幾乎沒人上門購買燕窩,但是并沒有顧客前來退貨。
當日下午,記者又來到哈市“燕之屋”愛建店。該店負責人告訴記者,8月中旬,“血燕事件”發生后,就開始有人詢問如何辦理退貨。按照總部的要求,店里可為持購物票據的消費者辦理退貨,但最近幾天,并沒有人到店里辦退“血燕”的手續。
該店負責人還說,大部分消費者購買“血燕”都是用來送禮的,現在,雖然很多人想要退貨,但有的是已經送出的禮品無法要回,有的是手持“血燕”無票據。
“血燕”買家很糾結:退貨怕丟人 不退怕害人
哈市市民程先生給本報打來熱線電話,訴說了自己的苦惱:“這幾天我心里特別難受,以前總給朋友買‘血燕’,覺得既有營養又有面子,沒想到‘血燕’竟然被曝光,因其亞硝酸鹽超標,長期食用可能會致癌……我現在真不知道該怎么面對那些朋友……”
據程先生介紹,最近幾年,他經常購買“血燕”。最初是從電視上了解到燕窩是一種很好的補品,后來,他在過年的時候給朋友選禮物,聽銷售人員介紹,燕窩的營養價值很高,用來送禮很體面。于是,他開始選擇燕窩當禮物,尤其是“血燕”。“我都送了兩年多了,多數送‘血燕’,朋友們收到后也挺高興的,難得大家都喜歡!”程先生說。
這兩天,程先生聽說了“血燕事件”,“當時腦袋‘嗡’的一下,別提多難受了。我趕緊上網查看,發現網上有很多關于‘血燕’被曝光的消息,尤其是浙江工商部門抽檢發現部分‘血燕’亞硝酸鹽超標、長期食用會增加患癌風險的消息。”程先生表示,這個消息讓他十分糾結,不知道該如何面對朋友,“我本來是好意,可到頭來弄得像要害人似的,實在太苦惱了。”
程先生還表示,他本想把已經送出去的“血燕”要回來,去辦理退貨,可苦于沒法跟朋友解釋,實在太丟面子了;但如果不退、不解釋,萬一被朋友仍舊當補品食用了,后果不堪設想。他身邊很多買過“血燕”的朋友也有同樣的糾結,都不知該如何是好。
血燕:徹頭徹尾的謊言
“天然紅燕出產的概率非常之低,根本無法形成量產。”馬來西亞砂拉越燕窩入出口商公會一位要求匿名的會員稱,目前東南亞每年年產600噸左右屋燕,洞燕則只有數十噸,而洞燕中的紅燕更是鳳毛麟角,“一年能到幾噸都算罕見。”而目前市面上大量出現的色澤均勻、通體赤紅的“血燕”,更是毫無可能。
“亞硝酸鹽超量的血燕,并不是那些天然洞燕,而是人工養殖的屋燕染色而成。”上述燕窩入出口商公會會員說。
據了解,經炒作后的“血燕”售價在中國內地比白燕高出10%~20%,在香港,一般也要高出5%~10%。“成本低、售價高,兩者差價產生的空間,自然讓業內對它青睞有加。”
同仁堂血燕下架
在北京同仁堂股份有限公司(600085)(以下簡稱同仁堂股份)的老店門口掛著這樣一副對聯:炮制雖繁必不敢省人工,品味雖貴必不敢減物力。當整個行業爆出毒血燕的丑聞后,同仁堂這塊招牌能否保全金身
經記者走訪得知,上海同仁堂的燕窩已經下架。銷售人員告訴記者,下架是公司通知自查,并不是燕窩有問題。記者致電該公司董秘辦公室,工作人員告訴記者,下架是因為接到國家工商總局的通知,屬于企業自查,具體結果還未出來,一切等待國家工商總局的最終結論。
“毒血燕”拷問商家的良心
民無信不立,商無信不興。誰都不能背棄“社會誠信”,否則人與人之間,人與社會之間就失去了相互協調和發展的基礎,整個社會系統也就失去了起碼的道德規則。對于商家來說更是如此,如果作為市場主體的商家,眼里只有利益而無信義,只有貪婪而無道德,那這樣的商家在侵害消費者的同時,也必將被淘汰出局∩以斷言,像燕之屋、李寶贏堂這樣銷售“毒血燕”的商家以及其上游的供貨商、制造商,必然聲譽掃地,遭人唾棄。而如胡慶余堂國藥號那樣恪守商業道德的商家,將會贏得社會的尊重。胡慶余堂國藥號2008年起就停止銷售血燕。其藥品銷售原則是,顧客提出的任何問題,該店都必須能夠做出回答。但對于血燕這種產品的顏色生成原因、來源及營養價值,他們無法做到這一點,所以決定不銷售。搞不清楚、弄不明白的產品,絕不貿然賣給消費者食用,這種樸素的處世邏輯與商業操守,應該引起商家們的集體反思。
其實,需要反思的又豈止是“毒血燕”事件中商家呢“毒奶粉”、“瘦肉精”、“地溝油”、“染色饅頭”、“牛肉膏”、“毒花椒”……接二連三的食品問題下的商家們,難道就不該反思么胡雪巖是中國近代商人的典范,高陽評價他“君子愛財取之有道”。這個“道”,指的就是從商的原則和底線。商家可以謀利,但不能不擇手段,不能不講信義,更不能泯滅良心。喧囂的“毒血燕”事件再一次拷問著商家們的良心。但愿這種深層的拷問,可以沸騰起他們體內“道德的血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