豆角、茄子、白菜是百姓餐桌上最常見的蔬菜。然而,這些在陽光、雨露下茁壯成長的蔬菜,更是和農藥一起度過“一生”:一根豆角被“喂”11種農藥,一根茄子一次性混打4種農藥,剛噴過農藥的蔬菜第二天就被采摘下來,運往市場銷售。“新華視點”記者近期追蹤安徽部分蔬菜從田間到餐桌的全過程后發現,3個流通環節的農殘檢測竟一路“綠燈”,對于蔬菜的農殘檢測,有關部門回應稱既“管不住”又“管不全”。
菜農“想當然”打藥
“現在種菜不容易,三天兩頭要打藥,基本上沒有不打藥的蔬菜。 ”正在給豆角打藥的合肥菜農66歲的王明城說,這個月基本上是每天一打,不打藥蔬菜就沒有收成。
老王家種了3.5畝豆角,從4月初開始播種,現在即將下市。在不遠處的溝塘邊,記者仔細地數了數,他一共打了包括殺蟲劑、殺菌劑、殺螨劑等3大類11種農藥。其中,殺蟲劑有7種,如點陣氟氯氰菊酯、功卡高效氯氟氰菊酯等;殺菌劑有3種,如田園農博士毒氟磷、中保克毒寶嗎啉胍等;殺螨劑有1種,如噠螨靈。
有些蔬菜一天一打農藥,未達安全間隔期就采收。劑量也由菜農自己說了算。超范圍用藥,菜農們已經見怪不怪了。一些菜農說,每次買回來的農藥包裝上,登記作物大部分都不是自己種的菜。“想當然”打藥對菜農來說,其實是無奈之舉。“打一次藥差不多要花40元錢,到現在為止,光買藥就投入1500元了,賣茄子的錢還不夠本。 ”戴繼霞說,如果沒有病蟲害,誰想打藥?現在病蟲害太厲害了,不打藥蔬菜就要減產甚至虧本;如果有人指導,誰還會亂打,這不是浪費錢嘛!
藥殘檢測一路“綠燈”
8月2日,記者來到菜農戴繼霞的茄子田里了解到,為了治蟲害,前一日她將4種農藥混著一次性打完了,3日早晨采收。然而,在她使用的聯苯菊酯包裝上,記者卻看到,該藥登記作物茶樹、番茄的安全間隔期分別是7天、4天。那么,這樣一根超范圍用藥、又完全沒遵守安全間隔期的茄子,從田間到餐桌過程中,會有農殘檢測嗎?記者試圖通過全過程追蹤得到答案。從第一個環節(菜農--產地批發市場)、第二個環節(產地批發市場--銷地批發市場)、第三個環節(銷地批發市場--銷地農貿市場),三個環節都沒有農殘檢測!至此,菜農戴繼霞的茄子,歷時約30小時,經3個環節,沒有任何農殘檢測,“順利”到達消費者餐桌上。
“管不住”加“管不全”
問題蔬菜的農殘檢測為何一路“綠燈”?對此,產地農業主管部門——和縣農委蔬菜辦公室主任柯能忠說,和縣瓜菜種植面積達48萬畝,以一家一戶種植為主,有的菜農掌握不住用藥頻次、劑量、安全間隔期,我們真的沒辦法管,既“抓不著”也“管不住”。
作為產地批發市場,卜集蔬菜批發市場每天的交易量約2000斤。“我們沒有農殘檢測設備,縣里面1年能過來檢測1至2次就不錯了。 ”該市場一位負責人說。為從根源上杜絕問題蔬菜的出現,中國農業大學農產品流通與營銷中心主任安玉發建議,應建立一套科學的全過程“控農殘”體系,著力加強源頭監管。同時,對產地農業部門應實行嚴格的問責制度,并將蔬菜的質量安全指標納入當地政府的績效考核體系中。 據新華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