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5月3日,在東盟貿易部長會議上,全球最大大米出口國泰國政府提出一項提議,聯合越南、柬埔寨、老撾、緬甸4個東盟國家,成立類似于OPEC(歐佩克)的OREC,即“大米輸出國家組織”或稱“大米歐佩克”,以在飛漲的國際糧價情勢下維護自身利益。
隨著國際糧價猛漲,由泰國提議的“大米歐佩克”讓一些國家和國際組織異常擔心。由于糧食直接事關數億世界貧困人口的生存,這一巨大的道德倫理壓力暫時讓泰國放棄了“大米歐佩克”的設想。
但事情并非到此為止。
從OREC到CRTC
一份統計顯示,欲成立OREC的這東盟5國2007年總計大米出口占世界出口總量的49.2%,其中泰國占據了32.7%的份額,越南為14.5%。
自去年以來,國際米價飛速飆升令泰國得益匪淺,加上去年泰國大米產量頗豐,年出口量達到950萬噸,占全球大米出口量的1/3,穩坐大米出口第一把交椅。今年頭4個月,泰國出口大米已經達到407萬噸,同比暴增74%,估計今年突破1000萬噸已經不是難題。
而越南是東盟主要大米出口國的另外一大主力。據越南糧食協會透露,今年前4個月,越南各企業已出口各類大米超過1億噸,價值約5930萬美元。
“我們是世界糧食中心,卻對糧價方面沒什么影響力,我們進口昂貴的石油,卻低廉地出售大米,這損害我們的貿易平衡。”泰國政府發言人蘇觸扎表示。或許這就是OREC誕生的最大理由。
其實,“大米歐佩克”并非泰國第一個提出,早在2000年,印度就提議建立一個大米、茶和糖主要輸出國聯盟。
2001年泰國也曾提出建立大米輸出國組織,當時泰國的大米價格比越南、印度的價格高40美元左右。由于擔心價高會失去國際市場份額,泰國有了建立大米輸出國組織的想法。但由于沒有國家響應,加上大米生產無法控制,這一提議以失敗告終。2007年,柬埔寨首相洪森也提出過湄公河流域主要產米國成立大米輸出國組織的建議。
但時過境遷,此次亞洲開發銀行行長黑田東彥在第一時間表達了他的反對,應該讓大米市場市場化運行,成立OREC不僅會損害大米進口國利益,也無益于大米出口國。
幾天后,泰國在OREC的立場上出現了退縮。泰國外交部長Noppadon Pattama 5月6日在會見了全球主要六大稻米生產和出口國(中國、印度、巴基斯坦、越南、柬埔寨和緬甸)的大使代表之后,做出表態:現階段拋棄此前欲成立“大米歐佩克”,即OREC的提議。
取而代之的是,泰國在其外交部網站上,提議成立“CRTC(Council on Rice Trade Cooperation,大米貿易合作委員會)”,并盡快召開第一次會議。
據泰國外交部資料顯示,CRTC將按照論壇形勢運作,為主要大米出口國家間交換其對貿易的看法提供平臺。也就是說,CRTC目的是共享大米貿易中的技術知識,而非將焦點放在大米價格上。
懷疑和質問
雖然另外4個東盟國家表示了歡迎,但泰國政府的OREC提議一拋出,便遭受不少炮轟。首當其沖的是隸屬東盟的全球最大大米進口國之一菲律賓,認為這個組織不僅不能解決全球糧食危機問題,反而會加劇饑餓和貧窮。
“少數幾個糧食生產國控制某種糧食,可能使消費者買不起。”這是菲律賓參議院農業委員會主席安加拉的擔憂之言。
同時,分析家和貿易商說,東南亞5國的這種“大米歐佩克”不會起到任何作用,因為這些政府之間無力相互合作,也不能控制產量。在泰國和東南亞地區有著30年經驗的經濟分析家格雷厄姆·卡特韋爾說:“他們所能做的就是在價格上達到一致,但他們卻不能像控制石油一樣控制糧食供應。面對一口油井,你可以用開頭油泵的方法控制產量,但你如何控制全國的農民生產大米?”當價格上漲時,農民會一窩蜂地種植更多的大米,而當價格下降時,他們又會改種其他作物。他說,5國聯盟只能制定一個很寬泛的價格協議,無法強制實施某一個價格。如果價格過高,購買者將到其他國家去購買大米,比如到印度去,那里每年出口500萬噸大米。
“這個時機確實選擇得不對。”亞洲開發銀行高級經濟學家莊健分析說,“現在糧價這么受全球關注,除非價格穩定了,再談‘大米歐佩克’還有可能。”
泰國或者也是這么想。泰國外長Noppadon也說:“泰國深刻意識到全球對于糧食危機的關注,此時我們不會通過‘大米歐佩克’來獲取利益。”
“除非各大米生產國的大米品質得到保證,產量明確并穩定。”泰國外長承認,目前來看,OREC這樣的組織可能無益于改善全球的食品供應狀況。
此外,鑒于糧食生產的分散特性,“大米歐佩克”很難獲得歐佩克那樣的影響力。菲律賓國際大米研究所主任羅伯特·齊格勒指出:“大米由各國農民分散種植,石油卻是由少數幾家跨國公司在少數國家集中生產,兩者的差異如此明顯,很難進行類比。”
而泰國提議的“大米歐佩克”并未包括世界大米出口排行老三的印度,更不可能拉上老四美國,其代表性與歐佩克不可同日而語。
利益的博弈
2008年4月28日,聯合國糧食峰會在瑞士伯爾尼召開,這次峰會集中了聯合國27個重要機構,以及世界糧食計劃署、世界銀行、世貿組織等機構的主要領導人。在會上,聯合國秘書長潘基文表示,糧食價格飆升已演變成真正的全球性危機。全球買不起糧食、需要幫助的人已增加到1億人。如果不能有效應對,世界范圍內的經濟和政治安全將不能保障。
此前,亞行曾預計,糧價上漲可能影響到10億亞洲人口,使得多年來的扶貧努力面臨倒退危險。據了解,今年亞行已經決定貸款10億美元支持農業部門發展,而這個數字在明年將再翻倍。 亞行行長黑田東彥說:“這能夠幫助政府減輕財政負擔,以便于向最貧困人群提供食物。”
去年以來,全球市場上的大米、小麥、黃豆等主要農產品價格幾乎都翻了一番。高糧價不僅使全球8億多生活在饑餓當中的人更加難以度日,也使得人們進一步去思考問題的根源究竟在哪里?
國際農業科技發展評估(IAASTD)是由世界銀行發起、多個聯合國下屬機構以及非政府組織參與的國際性合作機構。4月15日,IAASTD發布了第一份全球農業評估報告,建議淘汰現在普遍的破壞環境的化學農業耕作方式,號召用與自然環境和諧的農耕方式替代對抗自然環境的農業生產方式。
雖然現在全世界的糧食產量理論上足夠養活世界上所有的人,但是全球仍有8億人面臨饑餓的威脅。原因何在?報告認為,現有的全球農業生產方式和貿易模式導致了嚴重的利潤分配不公,使糧食產量受到嚴重影響。
比如,雖然目前國際糧價大幅上漲,但化肥等生產資料的價格上漲更快,大量農民種糧的積極性在下降。
在其背后,美國孟山都公司和陶氏公司等大企業掌握全球使用最廣泛種子、化肥和除草劑等產品的不少專利權。它們攫取暴利,卻讓一些小規模生產者買不起農業生產資料,對農業生產構成制約。或許需要考慮改變適用于這類企業的知識產權規則了。
《星期日獨立報》說,過去一年,部分農用肥料價格上漲2倍多,發展中國家農民糧食種植面積和產量都在減少。
世界銀行行長羅伯特·佐利克4月底表示,“目前得到的數據顯示,糧價上漲對農民收入增加影響有限”,“在一些地區,盡管農民知道糧食價格上漲,但他們沒有擴大種植面積,因為他們擔心將面對高額成本”。
與此同時,發達國家應該減少針對農產品的補貼,這種補貼長期以來造成了世界糧食貿易的扭曲。
雖然聯合國還沒找到有效機制,促使發達國家削減對農產品的補貼,但是有學者認為,目前或許是削減或者取消糧食補貼的較好時機。
最后必須指出的是,農業領域的巨頭們在糧食危機中攫取了創紀錄的高利潤。
2007年12月至2008年2月的3個月間,農業物資生產企業孟山都公司凈收入11.2億美元,比去年同期收入5.43億美元翻了一番多,利潤幾乎成倍增長。
嘉吉公司也不甘落后,同期凈收入從去年的5.53億美元增至10.3億美元,上漲86%。經營農業化肥的美國美盛公司同期收入5.208億美元,是去年同期12倍,當時其營業額僅為4220萬美元。
此外,主營大豆、玉米等農產品加工工業的阿徹·丹尼爾斯·米德蘭公司在今年前3個月中收入5.17億美元,比去年同期增加42%。公司糧食銷售和管理帶來的營業利潤幾乎增加15倍,從2100萬美元躥升至3.41億美元。
對此,總部設在英國的世界發展運動組織董事貝內迪克特·索思沃思譴責說,農業巨頭從人們困境中大發橫財不道德。糧食價格上漲沒有使一般小農收益,而是讓利潤流入少數大公司腰包。看來,糧食的貿易模式該改變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