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生事故的重型機械目前全國僅有4臺,圍繞這臺事故機器,共有四家單位牽涉其中:其生產廠家為目前國內該行業翹楚的中聯重科,事故現場為號稱全球第二大的風電企業華銳風電科技(甘肅)有限公司(以下簡稱華銳風電)之設備生產廠區內,機械購買方為上海至圣工程機械有限公司(以下簡稱上海至圣),租用方則為寧夏天信建設發展股份公司。
10月10日事故現場倒塌的中聯重科千噸起重機
此外,事故死者名單中還包括肅州區一名區委副書記。
“重型機械”、“大型企事業”、“重大事故”、“區委領導死亡”,其每一個關鍵詞都足以牽動人心,引發廣泛的社會關注。此外,事故牽涉生產、購買、租用、調試等幾家單位,其波及面廣、影響之巨、成因之復雜程度未出其右。
離事故發生已近20天,而記者在酒泉采訪了解到,國內外翹首以待的事故調查結果依然未能出爐,事故現場還未清理,得以強化的警戒工作依然把這個謎底圈在廠區內。
在期待事故權威性調查結果之余,國內關于重型機械生產、安裝、調試的反思卻甚為火熱,并集中于對“重”“大”型機械及企業的拷問,質疑其背后是否存在“大躍進”之嫌。
10月27日,華銳風電科技(甘肅)有限公司大門緊閉,安保人員甚為警惕
千噸起重機吊臂折斷砸死5人
10月27日,華銳風電科技(甘肅)有限公司大門緊閉,記者再三交涉也不得入內,雖幾經聯系,最終也沒法面見該企業負責人。
提及“10.10”事故,該企業安保人員甚為警惕,指著張貼于大門外的告示稱,“上面有禁令,任何無關人員不得入內”。期間,有廠區工作人員入內,也經過嚴格的審查方才放行。
時間退回到10月10日晚,就在該公司設備生產廠區內,隨著一臺1000噸履帶起重機吊臂斷裂、進而車體傾翻,“轟隆”一聲巨響,硝煙散后,人們發現5人當場身亡、一人重傷。死者中包括酒泉市肅州區委副書記、酒泉工業園區管委會主任于永東,管委會辦公室主任賈平,酒泉市檔案局副局長梁飛燕(于永東的愛人),以及華銳的兩名員工。
華銳風電制訂了《進入現場警戒區安全管理辦法》3
綜合當地政府通報、事發現場目擊者的說法,本報試圖還原事發現場如下:
當天,在華銳風電工業園一角,一座西北地區最大的風力發電機,華銳最新研制的5兆瓦風機正在吊裝。這是當地工業開發區的一件大事,肅州區委副書記、酒泉工業園區管委會主任于永東等老早就來到現場。
據稱,剪彩儀式計劃于第二天舉行。現場已布置一新,禮花、炮仗整齊地擺在道路兩旁。于永東等人屬于“打前站”檢查,以便對剪彩儀式心里有個底。
當天凌晨4點,中聯重科生產的1000噸履帶起重機就到達現場,這是中聯交付使用的唯一一臺1000噸履帶起重機,也是其迄今為止投入使用的最大噸位履帶起重機。當天它的吊裝任務非常重,5兆瓦風機的塔筒高達100米,主機艙重約300噸,葉片重約100噸。由于塔筒兩端透風,安裝完后,必須有重物將它壓實固定,所以在當天就得把塔筒和機艙吊裝完畢。為保證順利完成吊裝任務,兩名隨車服務工程師為這臺履帶起重機提供貼身服務。
工程進展緩慢,到下午4點,塔筒終于吊裝完成。工程人員加快速度吊裝主機艙。當機艙離地2米時,工程人員發現起重機吊臂非正常左偏了兩三米,于是,機艙被緊急放下來。現場工程人員認為,左偏原因有可能是地面不平、機艙起吊后重心向左偏離。于是,他們找來幾塊木頭,將起重機機身墊平。
等一切都準備妥當,此時已經入夜10點多了,于永東等人坐上車準備離開。此時,第二次吊裝小心翼翼地開始了,這次大臂沒有偏離,大家松了一口氣。當起吊到2米高度時,臂架開始向右側傾斜,機艙緩緩往右走,過了一會兒,空中突然傳來鋼筋撕裂的“啪!啪!”聲,大家不禁毛骨悚然,抬頭一看,只見100多米高的鋼筋臂架黑影緩緩地向他們傾倒過來.“不好!大家快跑!”現場10來個工作人員沒命地四處逃竄,這時,起重臂受到重力作用,飛速向地面砸來,幾乎來不及反應,只聽震耳欲聾的一聲巨響,現場灰塵漫天。
二十分鐘后,灰塵才逐漸散去,稍稍回過魂來的人們來到起重臂旁,只見地面被砸了一個100多米長的大坑。在起重臂的盡頭,他們發現了一輛被壓扁的小車,里面坐著的,正是即將離開的肅州區委副書記、酒泉工業園區管委會主任于永東等3人。此外,死亡人員中還包括華銳的兩名員工。受傷人員則為程國強。
事故現場仍處于警戒狀態
10月27日,記者在酒泉市人民醫院神經外科了解到,目前程國強依然還處于昏迷狀態,搶救工作還在實施之中。
事發后,酒泉市當即成立了以分管副市長詹順舟任組長,安監、公安、質監、能源等部門主要領導為成員的事故調查組,開展事故調查工作。之后,甘肅及國家相關部門派出專家亦相繼趕到酒泉,組成聯合調查小組。
知情人士介紹,聯合調查小組分成多個項目,分別就機械質量、運輸、安裝調試、施工細節及現場安全防范等全方面展開調查、檢測工作,甚至針對起重機吊臂鋼材質量予以化驗。
記者先后走訪了酒泉工業園區管委會、酒泉市安監局及酒泉市委宣傳部等單位,均稱,目前,聯合調查小組針對此次事故的調查結果還沒有出來。在這之前,任何人的任何說法都不足為信。
記者了解到,14日前,華銳風電即提出折缷出事的SMW試驗機組塔筒。事故調查組于10月14日專項討論后予以否決。要求華銳風電在事故調查取證未立之前,不能夠清理現場,但要做好防范和警戒工作,核心目的是保護現場,防止次生災害發生。
接到肅州區安監局的通知后,華銳風電制訂了《進入現場警戒區安全管理辦法》,在事故現場200米范圍內設置警戒,禁止無關人員進入。公司外墻及廠區內24小時設專人巡視。除非調查組開具書面證明材料,任何人不得進入。同時,嚴格禁止進入人員站在塔吊下風向。現場風力3級以上禁止任何人現場。與此相配套,廠區每天通報當天氣溫及風力。
事故中,肅州區委副書記、酒泉工業園區管委會主任于永東夫婦雙雙遇難,令工業園區同事及其家屬深為悲痛。于永東的孩子今年19歲,還在上大學。關于對死傷者的賠付工作,當地人士稱暫不方便披露。
事故現場存在多個疑點
13日,華銳風電發布公告稱:“風電機組吊裝施工的承包方寧夏天信建設發展股份有限公司作業人員在操作1000噸履帶式起重機進行作業過程中,該起重機吊臂根部突然發生斷裂,致使吊臂側傾倒地,造成包括2名公司人員在內的5人死亡,1人受傷。”公告表示事故未對華銳風電的生產造成影響。
華銳風電高級副總裁陶剛事發后在接受媒體采訪時曾表示,“風機的重量有幾百噸,起重機1000噸,按常理說不應該發生事故。我個人認為可能是在吊裝的過程中起重機平衡出了問題。”
斷裂的起重機型號為中聯QUY1000,斷裂處出現在吊臂的焊接部。據了解,起吊的風電主機重量大約300多噸,而中聯QUY1000的最高起重承載量為1000噸,因此應該不存在超重導致事故的可能。
據現場目睹了事發過程的工作人員介紹,當時起吊主機艙離地大約2米,在向左移動后不久,隨即向右回擺,同時有“咔咔”的聲響傳出,吊臂出現傾斜,大約15秒鐘,吊臂完全斷裂砸向地面。
當時起吊主機艙離地大約2米,在向左移動后不久,隨即向右回擺,同時有“咔咔”的聲響傳出,吊臂出現傾斜,大約15秒鐘,吊臂完全斷裂砸向地面。
本報記者聯系了中聯重科一名負責人,他介紹,事發后,中聯重科即派出一個工作組趕至酒泉,配合當地聯合調查小組展開調查,在當地政府未出具事故責任調查結果前,公司不便評價。
2010年5月19日晚,中聯重科與上海至圣工程機械有有限公司舉行了1000噸履帶式起重機交車儀式。當時中聯重科稱,該重型機械的交付,標志著中聯重科履帶式起重機在核電建設領域的一次突破,有效提升了中聯履帶式起重機的市場信心和其在工程機械行業領域內品牌影響力的擴張。
這次在酒泉施工的1000噸履帶吊于2011年4月出廠,至9月一直在新疆烏魯木齊阜康中泰化學工業園施工,其間曾成功吊起一個長76米、重達480噸的醇氨化學反應罐,吊起重物后整車向后帶載行走了7米。此車在新疆施工結束后,其業主單位上海至圣又接到華銳風電5兆瓦風機的安裝任務,于9月20日左右抵達酒泉,中聯重科服務人員于10月8日抵達酒泉協助進行維護保養。
身為千噸履帶吊的設計工程師,黎工在接受上海一家媒體采訪時說,自己對當天的現場施工有如下疑問:
事故發生的時間為何是深夜?現場照明為何使用民用小轎車照射燈?需要壓路機強力平整的路面為何用木方處理?現場作業為何有這么多人?中聯重科委派的現場服務人員已屢屢發出警示,嚴禁作業,為何機手依舊置若罔聞,我行我素?黎工進一步詮釋說,1000噸履帶吊屬于特殊設備作業,國家有明文規定,視線不清不允許作業。因為從施工效果看,夜間施工無足夠照明必然導致視線不清晰,而1000噸履帶吊的臂架有120多米,機手基本上看不清臂架高空狀況,將直接影響機手對設備使用狀態的判斷和異常情況的處理。從事發現場及多位現場人員描述,當時是用幾臺小車車燈進行照明。從安全角度看,這種處理極不妥當,同時導致照明車輛必須處于危險作業區域內,直接違法安全規范。
他說,此次作業的履帶機自重已經超過1000噸,起吊的貨物300多噸,總計1300多噸的東西,通過幾塊木方就能穩定和固定?根據設計使用規范,設備對地面有平整度要求,使用說明書對此也有明確要求。從現場看,整個地面非常粗糙,甚至用木方墊底,這是一種不規范的做法。為何不推遲幾天把路面整理好后再施工,是否有什么原因?
黎工說,事故發生后,一直在現場的中聯重科兩位服務人員在營救工作結束后,也私下跟公司訴說了自己委屈。他們在發現施工現場存在安全隱患不適合施工作業后,多次跟機手、現場業主、施工單位進行溝通,堅決表示不能起吊,但聲音最終被淹沒。黎工表示,自己對產品是很有信心的,最終結果將等待國家權威鑒定部門的結論。
華銳風電科技(集團)股份有限公司成立于2006年,短短五年,華銳從“買圖紙、造風機”起步,已成長為中國第一、全球第二大的風機整機制造商。然而,其與美國超導存在的一起風機知識產權糾紛牽涉“工業間諜”,亦讓其身陷麻煩。
至目前止,機械購買方上海至圣工程機械有限公司,及租用施工方寧夏天信建設發展股份公司還未就此事故發表任何言論。記者多方聯系該兩家企業亦得不到回復。
重型機械廠家存在產品“大躍進”?
這是一起生產安全事故?還是質量事故?事發后,網民對此展開激烈討論,綜合起來,可歸結為“操作失當說”、“質量安全說”、“行業惡性競爭說”三種。
認為操作失誤引發事故者提出,吊裝設備出事故99%與操作有關,直指此次事故的罪魁禍首疑為支撐1000噸履帶起重機的木頭墩子,以及不規范的操作行為。此外還稱風力、地面強度、平整度,支腿的墊木強度、面積等,都是影響安全起重的重要因素。
支持機械質量有問題的人則認為,事故直接原因是吊臂根部折斷,表明吊臂根部的強度不夠,焊接處抗剪應力弱引起。或者,設備質量特別是材質不過關。
此外,還有網友指出,這都是同類企業互相爭“世界第一吊”帶來的惡果,“‘大躍進’速度生產出來的產品能不出問題嗎?”稱國內重型機械行業,其實并沒有掌握產品的核心技術,都是“復制粘貼”別人產品的結果。
不久前,某網站網帖就曝出類似的“斷裂門”事件。10輛中聯重科混凝土攪拌車的底盤支架,幾乎同一時間,在同一位置開裂,導致車輛無法正常使用。
事發后,有專家指出,近幾年,國內已發生了多起履帶起重機事故。這次的起重機事故,一次死傷多人,引起極大的社會反響。履帶起重機,屬于國家監管的特種設備,尤其是特大型履帶起重機,所吊設備一般都是各類工程的關鍵設備并有很大的經濟價值,一旦發生事故,后果不堪設想。故履帶起重機的設計、制造各環節有一整套嚴格的設計標準和完善的檢驗體系。包括從最初的設計到最終的產品驗收應進行嚴格的監控,每個階段都有階段性重大節點進行評審驗收。其中設計階段的載荷表確認和檢驗階段的載荷表驗證是重中之重。故嚴謹的科學態度是防止發生安全事故的重要保證之一。
“現在行業這種做法,讓人擔憂,出了事很痛心,但也不意外。”有報道稱,10月13日,甘肅省一位從事工程機械施工外包服務多年的人士表示,此次中聯重科履帶式起重機斷裂,根子可能就是國內工程機械行業的惡性競爭。
此次斷裂的中聯QUY1000載重1000噸,而千噸級起重機被國內工程機械行業視為標桿性產品,各家行業巨頭紛紛爭上高噸位產品,即所謂“追標”,以示自身行業地位。
據悉,國內生產大噸位履帶式起重機的歷史并不長。2006年,三一重工研制出中國首臺大噸位400噸履帶式起重機,隨后中聯重科等企業也開始跟進沖刺高噸位。目前,國內能夠制造千噸級大噸位履帶式起重機的廠家只有三一重工、徐工、中聯重科、撫挖四家。
履帶式起重機在工程機械行業中的市場容量較小,而超大噸位產品需求則更小,但“各家企業都紛紛宣布自己具有生產大噸位產品的能力,并且噸位不斷刷新,以此吸引市場。”前述甘肅省市場人士介紹。事實上,三一重工履帶式起重機的最大起重量3600噸;中聯重科也研制出了3200噸履帶起重機;徐工則研制出了2000噸履帶起重機。但這些數千噸噸位的履帶式起重機目前并無產品投向市場,“都只是在宣示實力。”
據了解,此次斷裂的中聯QUY1000系中聯重科目前交投市場的第一臺千噸級履帶式起重機,這從一個側面證實了上述判斷。
不僅是履帶式起重機,國內工程機械行業很多企業都在多個產品領域爭創標桿,比較引人注目的是中聯重科曾多次緊跟其同城對手三一重工之后推出“破紀錄”的產品,但產品市場應用和銷售寥寥。
“其實不斷上高標準產品無可厚非,但前提是首先要弄清楚,自己的技術是否能夠真正支撐起這樣的產品在市場運行。”上述甘肅省市場人士說。
有媒體報道,通過行業對比發現,同噸位級的履帶式起重機,中聯重科很多的起重標示是同行業中最大的。他解釋說,根據國家相關規定,起重機的標示起重能力只能是實際起重能力的75%,比如100噸的實際起重能力,標示起重能力只能是75噸,必須有25%的預留空間。但目前市場上一些產品的標示起重能力可能超過了這一標準,雖然并沒有超過實際起重能力,但縮小了預留空間,實際上意味著風險隱患在增大。
對此,有關人士表示:“如果技術研發、人員隊伍等方面不能充分自如地滿足產品的需求,硬上一個產品,是有很大風險的。”
不過,在事故調查結果出來之前,一切尚無定論。
來源:TOM
聲明:登載此文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著贊同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文章內容僅供參考。